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台灣外海蘊藏能源礦脈!從探測到開採得靠「它」

2018/09/19 |採訪撰文:謝宇程(特約撰稿人) 點閱人次: 1568

字型:


深海拖曳式光纖探測系統
圖片提供/陳信宏教授

「台灣天然資源貧瘠」這個長久以來的既定印象,未來可能被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簡稱海下所)研發的水下載具所改寫。


中山大學海下所網站上刊出一則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cHc8ZFJDYw),內容是由中山大學海下所發展出的海下探勘工具,發現高雄外海小琉球西南方的深海中不斷湧出了氣泡,但你知道這些氣泡到底是什麼嗎?這些氣泡可能就是改寫台灣天然資源貧乏既定印象的契機,因為這些氣泡正是天然氣的主要組成物質:甲烷。甲烷水合物就是俗稱的「可燃冰」。

然而,要進一步確認這個礦脈有多少藏量,甚至進一步著手開採,都需可靠的海下探勘工具協助;但多年來,台灣一直缺乏自主研發這方面的技術。一直在水下載具領域研究的中山大學海下所主任陳信宏教授指出:「海洋探勘研究儀器與載具,一直以來都依賴外國進口或技術支援,欠缺自主製造與維修能力。這些儀器設備不但昂貴,而且一旦故障損壞就要運回國外原廠維修,每趟往返耗時可能長達數個月,在等候期間,研究就陷入中止停擺,非常沒有效率。」

因此,中山大學海下所投入十餘年的努力,以水下機電、水下聲學為基礎,結合台灣產學擅長的機械加工、IT製造設計,自主開發海洋探勘研究載具,目前已取得相當的進展。

「我們研發出多款具有極高實用性的水下載具,可在水下4,000公尺承受巨大水壓情況下運作,具備攝影、水文調查、地形測繪、採集樣本等功能。」陳信宏教授表示。中山大學海下所目前已經在台灣周邊海域執行超過400公里的深海調查任務,水下作業總時數超過300小時,採集到大量海底地質、生態,以及礦藏的研究資料。

視訊導引抓斗 TVG
圖片提供/陳信宏教授
碳酸岩礁形成的壺穴地貌
圖片提供/陳信宏教授

未來由中山大學主導啟動的5年「水下有人載具」研發計畫,預計投入更多的經費,而且將與台灣造船、中信造船、金屬工業中心、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等研發團隊密切合作,期待能使水下載具技術再升級。

開發的水下載具,將有助於推動台灣周遭海域的「藍色經濟」開發能量,包括甲烷水合物的探勘開發、離岸風機的施工調查與檢測維修,以及海底礦藏潛能調查。水下載具的研發,很可能就是「水下經濟產業鏈」在台灣興起茁壯的關鍵技術!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補充資料〉

甲烷水合物:外觀看起來像是半透明甚至不透明的冰塊,在常溫常壓之下很容易分解成甲烷氣和水,只要有火源就能點燃且完全燒光,故被稱為「可燃冰」。



關鍵字:可燃冰,海洋探測,水下載具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