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45
字型:
▓撰文:呂錫民、黃美瑤
台北市2009年之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為6.38噸(參見表1),其中,住宅與商業區之排放占總排放量之71%,而交通則占約27.7%。就商業區而言,最主要之排放源為空調(約占42%之耗能)與照明設備(約占31%),就住宅區而言,用電量最高的類別為家電(約占50%),空調設備則占約20%。不同於其他縣市,台北市幾乎沒有來自於工業部門之排放,只要市民力行節能,即可在短期內達到減碳成效。儘管沒有工業部門的直接排放,但台北市生活所需之物資,很多還是藉助於高排放電力所生產,若考量上述因素,則其年人均排放量應遠高於6.38噸,為提高城市競爭力,仍應致力於相關綠色能源的發展。
台灣2007年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2.76億公噸為全世界22名;人均排放量12.08公噸為全世界第18名,全球的2.76倍(全球人均排放量為4.38公噸);1990至2007年成長144%,為世界前茅,全球平均成長率為38.2%。
行政院宣示2020年時需將二氧化碳排放量維持在2005年的排放水準(2.57億公噸),故2020年我國實際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較趨勢值(4.67億公噸)減少45%(2.1億公噸),其中「建構低碳城市」為落實溫室氣體減量之重要政策。低碳城市實踐重點包含:開發低碳產業、低碳建築、低碳交通、能源新利用、低碳社會與生活、工業節能減碳。
實施綠建築
依據廣泛綠建築定義,本文提出下列台北市綠能發展相關可行措施與建議,共可分為4大項:太陽能、風力、LED和變頻空調。
一、太陽能
太陽能的應用一般分為可發電的太陽能光電系統與產生熱水的太陽能熱水器,在人口密集、建築林立、耗能龐大的都會區發展太陽能,非但可達到節能減碳、能源自主與紓解尖峰電力負載等目的,同時,亦有助於太陽能產業的發展。目前的太陽能設備已發展成建築一體的設計,非但屋頂可以利用,建築帷幕也可以太陽能光電板構成,達到節能與發電的雙重目的。
二、風力
小型風力機可安裝在建築高樓的屋頂,該處風力甚強,且不會影響觀瞻與安全。台北市高樓大廈率先裝設小型風力機,將有利於台灣的風力機產業,因為歐美先進國家在大型風力機研發與製造已經大幅領先台灣,並且就台灣的機電工業基礎而言,說不定小型風力機是一項獨特的商業利基。
三、LED
都會區的住商部門有關照明的能源使用量特別高,LED耗能比傳統燈泡耗能低很多,同時,各種光電產品的背光板也可使用LED,另外,路燈、交通燈號與標誌、商業招牌與廣告等,都可成為LED的商業利基,台北市如果率先推廣LED的上述使用,將使LED的應用範圍更向上推升。
四、變頻空調設備
使用變頻空調設備也可做為綠建築的實施策略,台灣在夏季的空調用電量特別高,幾乎是主要的電力負載來源,傳統沒有變頻控制器的空調機,不管是大型或小型,馬達和壓縮機在一定溫度上下限忽開忽關,十分耗電,且室內溫度不易控制,忽冷忽熱,使用變頻空調設備,馬達或壓縮機將連續運轉,應用高科技的控制器,使其運轉功率保持一定與最佳效率的情況下,非但十分節能且不會造成電力負載的急遽變化。
實施綠能運輸與交通
隨著全球化與兩岸交流頻繁,台北市金融與商業蓬勃發展,往來人口隨之激增,交通運輸彷彿成為此國際都會的命脈,由於道路有限與停車空間減少,未來台北市的運輸工具必朝大眾運輸系統發展,大眾運輸系統發展將是未來的施政措施,這也剛好是發展綠色運輸系統的最佳機會,在燃料方面使用生質燃料,在載具上使用電力載具,例如,捷運與電動車。
一、生質燃料
台灣地狹人稠,尤其是台北市人口密集,車輛多,十分容易推廣生質燃料的使用,首先公車與政府用車可率先使用,並且在各加油站增設生質燃料添加區,台灣雖然土地不多,但四周環海,此十分有利於第2代生質燃料,例如,微藻類的研發。
二、電力車具
台北市除了目前已經如火如荼發展用電力驅動的捷運之外,另外開發道路行駛的電動車,將如同上述的生質燃料車,亦是一項可行的運輸策略。目前電動車由於電池蓄電力與續航力的限制,無法做長途旅行,但是在距離不長的都會區上下班使用,卻是一項利基,不管大眾交通車輛例如公車與私人轎車,在每天工作之後,都可以更換電池或充電。然而有專家也建議電動車要考慮「低碳排放係數」的問題,另外然而專家也建議電動載具,包括汽車、機車等做為減碳運具,必須考慮低碳的電力排放係數,亦即每度電之CO2排放強度至少能降至鄰國日、韓等每度0.45公斤以下才有意義,否則電動載俱並無減碳效果,只是轉換而已。台灣機車數量高達1,200萬輛,機車的普遍使用解決了台灣交通壅塞,但也產生了不少環境問題,除了中央政府補助電動車政策之外,台北市廣設電瓶交換站將和上述生質燃料添加站一樣容易。隨著科技的進步,將來電動車具使用者每天下班後,可將電池由載具卸下,利用晚間離峰電力充電,久而久之,推廣開來,全球的電動車的電池將成為一大儲能系統,這對於供應不穩定的再生能源發電推廣具有十分正面的意義。
結論與建議
城市是人口及經濟聚集中心,為能源主要消費者,亦是溫室氣體重要的排放來源,因此,城市成為氣候變遷全球化與在地化的關鍵網絡節點,在低碳發展過程中,將扮演更為主導性的角色。不少國際城市已認知到自己的責任,紛紛積極行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由於國際城市發展的趨勢為超大型的都市不斷地出現,都市環保工作由區域性走向與全球性將並重,從單一強調產業減碳到城市的綜合低碳規劃,城市因而各自發展走向國際合作。綜言之,綠色(低碳)城市將成為先進都市的目標與願景。(作者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能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