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924
字型:
日日好「節」日,共享平安好幸福
▓撰文╱圖片提供:王淳純
德國工人哲學家狄慈根曾說道:「只有所有人類得到幸福,個人才會幸福。」長久以來,石油價格飆升、溫室效應加劇、能源供需不對稱等情勢日益惡化。能源匱乏與氣候變化的雙重壓力,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考驗。
我是國中教師,每年校務會議都會告知當年度水電費支出,往往金額龐大。這幾年本校總務處宣導午休時間不開燈,上戶外課(如體育、童軍等)前教室隨手「one touch」關燈和電扇,教師離校時拔掉辦公室內電腦與周邊器材待機電源。熱心的總務主任放學巡視,常常面帶笑容提醒:「愛地球.『關』我們的事」。一點一滴積少成多,慢慢地節能頗有成效。大幅降低的水電費是努力的成果外,學生們亦從中學習珍惜能源的教育思維。
花卉植物與建築共構
▓撰文╱圖片提供:洪宜君
在2010年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中,許多展場都用花卉植物與建築共構形式來呈現節能減碳的概念。
我最有印象的就是「未來館」中將台灣植被植物依海拔來做分類,隨著高度遞增,依序由下而上呈現熱帶、亞熱帶、溫帶及寒帶的各種植物,搭配館內模擬植物生長環境,用空調來調控不同環境的溫度,搭配旋繞而上的設計,在有限的空間將各種植物精緻地配置組合在一起,讓人能夠短時間內被這個館方模擬的小台灣生態島嶼所吸引,不禁驚嘆台灣植被的多元性。
另外,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展覽中實際應用綠建築的結構,引進自然光照,將光照引進室內已非夢想,如能以自然採光養育植物,並配置完善的水源與養分供給系統,再配置像熱帶叢林生態結構的散熱通風系統,不僅讓空氣能夠自然調節,系統中的通風風力發電系統也能因此回收電力與儲存熱能,供給調節整個建築體的溫度,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完整自體結構的綠建築,能夠自體培育糧食,打造人類、建築、植物全新共構之生命體,自給自足,那才是未來的趨勢。
台灣每年都有許多建築開發案,如果有更多的研究人員與這些建築開發企業合作,不僅可以讓台灣人民有更美好的居住環境,也能夠因此解決能源、居住、人口、就業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