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154
字型:
▓撰文:蔡仁惠 ▓圖片提供:臺北科技大學
3條生態河道串連成一個流動水系,裡頭栽種的浮萍與睡蓮,吸引蝶鳥等各類動物前來,自成一方「繽紛大學城」……
去年來自全球42個國家178所大學參加「世界綠能大學」評比,由英國諾丁漢大學拔得頭籌,臺灣則有臺北科技大學與大葉大學躋身排行榜前20名。當中,北科大長期進行校園生態化的耕耘,不僅提升空間品質,也將校內建築、土木、能源、材資等各科系的技術加以統合,運用低碳、節能、永續等系統,營造出蛙鳴鳥叫的自然生態友善環境,因此,也獲得今(2012)年國家卓越建設獎,並將代表臺灣出國參賽。
友善的生態門戶:校園護城河
校方將忠孝東路段、新生南路段及八德路段這3條生態河道串連成「校園護城河」,以落差工法製造不同水深與寬度的河域,形成不同流速與流態,並結合多樣性水態與複層植被,讓校園可隨著全年氣候變化,展現四季風貌。
以忠孝東路聯外水景為例,在水循環系統方面,於設計館各樓層露臺、康德廣場及部分大樓屋頂設置集水貯留回收利用,做到「流進北科大的每一滴水,都不讓它流出」,此項為綠能大學評比加分不少;亦沿著河道底部埋設回水管,將池水抽到上游的循環水箱,再注入生態景觀河道使用。在光電系統部分,由設計館與共同科館南向立面的太陽能光電遮陽板提供電力,供生態池抽水馬達及生態綠建築使用。
自力造屋:生態綠建築
生態綠建築(又稱生態小屋)位於設計館與共同科館間的變電室上方,樓高10公尺,總樓地板面積約為95.5平方公尺。此案邀請國際生態綠建築專家如:德州奧斯汀大學教授Sergio Palleroni、Jim Adamson、Peter Spruance等參與設計,並引領學生自規劃至施作全程參與,實踐做中學,從中習得綠建築設計理念。
生態小屋以「誘導式(Passive Design)建築設計」思維,規劃出整合型的永續建築,並利用自然力來從事最佳化居住環境的規劃,例如:利用基地的微氣候環境,有效地將自然涼風導入室內,且搭配設計開窗方式;依最大日照角度(約20度)決定北向屋頂角度,並將屋簷出挑1.5公尺阻擋太陽直射以提供北面全年遮陰效果,亦利用風壓使室內的熱氣能迅速排出;研究具斷熱、散熱、擋輻射熱之複層式牆壁系統更換外牆材質,增加中間空氣層的寬度;採用多功能氣密窗系統,並選用木材、竹子、水泥板、中空板做為雨簾牆材料,以調節室內溫度。
「生態意樹」:綠色大門
隨著捷運南港線與蘆洲線相繼完工後,學校大樓西向成為人行主要出入口,為了宣達親近自然與節能效果,校方採壁面綠化景觀設計,新創出一座樹形的「綠色大門」。
綠色大門主要構件為質輕且可回收再生的「樹脂纖維複合材料」,內部可填入「混合型人工輕質土壤」,再放入造型裝置物的中空空間填滿,而模距花槽及爬藤植栽附著於「生態意樹」背後結構體上,植物可依附樹形構件生長至地面及向外面蔓延,整體形成多孔隙且隱蔽性高之棲地。由於每支樹形構件皆直通地面,待爬藤植物根系長至地面時,即可停止人工澆灌,儼然成為一座活的公共藝術生命體,因此,該設計曾獲得2010年臺北市都市景觀「綠色校園特別獎」,並被網友票選為「網路最佳人氣獎」。
綠能城市的推手,就是要這Young
北科大從長期進行的「熱顯像儀監測」中發現,生態河道使校園周圍的溫度下降了3~5℃,且在多樣性生物調查中,發現校內共有17種蜻蜓,還有巴西烏龜產卵、白鷺鷥駐足、五色鳥築巢、劃地為王的喜鵲,「而在生態池旁居住超過3年的黑冠麻鷺,學生甚至還幫牠取綽號!」而類似這樣有趣的生態小故事,也將持續在校園內溫馨上演。
校長姚立德表示,永續發展是一種支持生態完整性與兼顧人類願望的處理態度,在建築物與戶外環境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模式,保持恆久協調共存的相互關係。因之,做為一座都市中的科技大學,附近又有文創產業園區,所以構思推動以學校做為核心的都市區塊再生計畫,從社區總體營造觀點出發,打造具「人文生態」與「能源再生」的大學城新風貌,期盼與市民共享綠能。而未來,北科大生態校園將朝向社區推廣,營造生態社區,以實現生態城市到綠地球之願景。(作者為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世界綠能大學排行(Green Metric World University Sustainability Ranking)是由印尼大學結合國際上重要大學排行指標,發展出以友善環境為基礎建設的指標評比,評分重點包括:設置和基礎設施、能源和氣候變化、廢棄物、水和運輸等5大項。
關鍵字:世界綠能大學,生態校園,友善環境,生態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