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每一次鑽油,都在打一場美好的團隊仗

2014/03/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990

字型:


撰文/林珮芸 圖片提供/林冠廷

高溫酷熱的環境、日以繼夜地輪班,有時還要拿命去賭,在一張張被烤得黝黑的臉上,我們看見了鑽井人的驕傲。

探勘油井三班制,一整年不停歇

商場如戰場,對鑽井工來說,礦場是他們的戰場;幸運地是,他們並非單打獨鬥,而是同心協力打一場美好的團隊仗。一個團隊約有6 名組員,分為二手、三手⋯⋯六手;遵從領班的指令,各司其職完成任務。

油氣探勘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前期的地質研究與分析;這是打前鋒的探子,因為鑽井的投資金額龐大,通常只有國家級的單位才能投入。無論是設備、技術、人力還是環境評估,都不是件簡單的事。

確定地質結構適合開採之後,後半段打的就是真正的硬仗;鑽井工是前線驍勇善戰的功臣,沒有他們付出的辛勞和專業技能,就不會有臺灣自產自銷的在地油氣。跨越濁水溪,翻過中央山脈,只要是地質結構完整的油氣田,都有他們的身影,不分白天黑夜、週末假日,為了守護一口看似有潛力的「裸口」,必須24 小時輪流值班,最多時間長達一年。

新生代傳承,鑽井技術不斷層

根據統計,在中油公司鑽井前線人員中,年齡平均偏高,大約是40 至50 歲,熟練專業的身手曾經為臺灣鑽出幾口重要的油井。但在金融海嘯期間,所有公司行號都保守地不再招收新進員工,「遇缺不補」的政策,讓鑽井前線弟兄發生斷層的窘境。

所幸近年來逐漸加入年輕新血,為鑽井這勞心勞力的艱苦工作挹注一脈活泉。31 歲的李兆偉就是這批新生代之一,過去所學的電子工程其實和鑽井毫無關聯,但在幾次外包工程中做出興趣,於是考進中油探採事業部。「我才工作6、7 年,算是菜的;還有前輩做更久。」個性木訥穩重的他淡淡地說。

相較於同年齡的7 年級同學,工作汰換率高,6、7 年工作的年資是他最大的資產。「我喜歡這份工作,我弟也和我一起做過,除了一些時候有些危險和辛苦外,大多時候很有成就感。」在工作中發現樂趣的他,不似傳統的鑽井工以日曬雨淋、放假時間不定為苦。

高塔與地基,考驗身體和心理的極限

畢業於成功大學「礦冶工程學系」(現改為資源工程系)的林冠廷隊長,對於前線鑽井弟兄欽佩十足,他說:「在地面上雖然使用機器操作,但打完水平井之後,開採的裸口有可能到幾千公尺,必須要將一根一根的鐵管拉出來再放下去,鑽井人員必須在3 到4 公尺的鐵架上爬上爬下,用人工輔助機器,找到最佳位置;除了要不怕高不怕苦,也必須靠團隊的合作。」

聽到這,即使是不瞭解鑽井工作的人,都為鑽井人員捏出一把冷汗。原來對油氣探採來說,「鑽」是最重要的一環;不像一般工廠可以重新開機,和大自然工作每分每秒都是黃金期。「第一次爬上鐵塔時,腳是有抖了一下,但是習慣後就好了。比起高塔,瓦斯試壓也令人戰戰兢兢,因為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只能跑遠到大約20 公尺以外的地方。」試油氣則是全體屏息靜待的關鍵時刻,根據國際標準,研究之後探勘的油井,真正成功挖出可生產的機率只有百分之20 到30,因此很多時候必須面臨探勘無效的失落。

不像其他前輩體驗過成功鑽井的雀躍,入行未滿十年的李兆偉參與的兩次工程都沒有成功,他滿心期待能經歷一次導引油氣、火焰成功點燃的歡慶一刻。但是面臨臺灣油井漸漸探勘飽和,似乎沒有更多機會可以讓這群身手矯健、用生命投入工作的鑽井員發揮長才。高塔上,李兆偉正不畏艱辛地為臺灣能源賣命,他無暇顧及鑽井是否會成為下一個夕陽產業,更無暇分心自己是否將失去戰場,只全神貫注於那每一分的可能,那每一分值得你我珍惜的辛勞。


關鍵字:油氣探勘,中油探採事業部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