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162
字型:
撰文/曾君儒 圖片提供/各受訪人、經濟部能源局
臺灣的能源未來,當然要由我們自己決定,我們的聲音,你也聽見了嗎?
也許你在工作上需要服從公司的指令,也許在社會上你所能行使的權力與別人不盡相同,但在全國能源會議的場子裡,你的想法與意見陳述都能被看見和聽到。 點開「全國能源會議」網站,可以看到近千則背景資料與陳述意見,每一篇文字意見的背後,都代表著一個關心國家能源未來的聲音。
這次《能源報導》特別訪問了學界、產業及社會團體的不同代表,請他們分享參與討論的心得與想法。
分區會議經驗分享─楊建裕
「化石能源總會用罄,因此我認為找尋替代能源的工作十分重要。」問及臺灣哪個能源議題應該優先解決,任職中央大學能源工程研究所的楊建裕教授如此回答。
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選項很多,包含各種再生能源、天然氣與核能,楊建裕認為參考國外發展經驗及國內相關業者資料顯示,部分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的發電成本其實已經比台電的尖峰發電成本低。雖然再生能源部分受限於天候,而有穩定度欠佳的問題,但楊建裕認為,電力消費本身就不穩定,根據國外經驗,再生能源裝置容量低於百分之10時,其影響整體供電的穩定度,是可以藉由技術解決的。尤其是太陽能發電的供應與夏季尖峰空調用電需求完全契合,我國在廢核以後所存在的尖峰用電可能不足的問題,可使用太陽能協助有效解決,而不應該以成本過高以及穩定度的理由而減緩太陽能的發展。
而另一項爭議很大的替代能源「核能」,楊建裕認為核能的安全及廢料處理問題爭議已久,以他自己參加本屆分區討論會議的經驗,會場偶爾會出現激烈的核能討論爭執與衝突,楊建裕建議,政策制定單位可以先利用溝通會議尋求專家的協助,實際討論技術與成本等具體內容,提出讓大眾信服的合理成本估算以及安全的廢料處理方式,再透過公投方式,讓民眾做出自己的選擇。
本次全國能源會議首次開放以網路徵求背景資料、提供網路報名分區會議等方式,楊建裕認為,這種擴大參與的方式,雖然的確達到擴大民眾參與的優點與效果,但所提出的資料與意見繁多,令主辦單位很難聚焦整理出具體明確的執行方式,而這些資料與最後大會所作出的決策,中間會產生什麼樣的連結與反應,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對於能源局希望增加民眾對能源議題的關注,楊建裕秉持著肯定的態度,他也不諱言最擔心民眾平時對能源議題漠不關心,牽涉到自身利益時只會盲目地支持或反對政府決策。楊建裕認為,政府可以多舉辦相關的討論,增加人民參與的機會並提高人民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完全開放透明的資訊及決策過程,才能做出符合全民需求及利益的政策。
證據才能破除迷思─臺灣能源守護聯盟(核能流言終結者)
「大概只有我們這群瘋子會把這些背景資料一條條讀完吧!」臺灣能源守護聯盟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笑著說。黃士修表示,這次官方提了687條意見,臺灣能源守護聯盟的夥伴非常認真的逐條檢視,並用google協作文件回報檢視進度,幾乎每場分區會議都可以看到這群人的身影與發言記錄。
說到臺灣哪個能源議題最需要優先討論,黃士修表示應首重基載電力不足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只有尖峰時期才會缺電,只要做好負載管理與節能的工作,就可免去興建核電廠的計畫,「這當然是錯誤的!」黃士修說明,節能只能節省尖峰與中載的電力,卻無法節省到基載電力,「你可以節省下一座核電廠的電量,不代表可以真正節省下一座核電廠。」臺灣理想的基載電力為百分之55至65,但由於核能與燃煤的爭議都不小,其建設都受到一定的阻礙,目前核能加上燃煤的基載電力只有百分之40,中間差額只能用比較昂貴的天然氣來補。
「就算我們的節電工夫作到完美,解決了尖峰負載的問題,但仍無法處理基載電力不足的困境,相反的,若能把燃煤與核能提高到合理的比例,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黃士修表示。
雖然天然氣是相對潔淨的能源,但其成本及供應安全的考量常被忽視,若未來核能電廠確定不商轉、將缺口改以天然氣填補,每年多花1,500億元直接成本不說,後續的經濟衝擊與民生用電成本提高等問題將會猛烈地衝擊社會,而其他的再生能源、智慧電網還有多餘經費可執行嗎?黃士修認為若現階段不要核能,臺灣的能源轉型工作將會很難執行。
「我們希望透過全國能源會議真正帶出『能源』議題。」黃士修表示這次全國能源會議的運作模式很不錯,雖然還是無法讓所有人站在同一知識水平上溝通,但至少提供了澄清事實的機會。反核或擁核取決於個人選擇,黃士修自己雖然贊成核能,但並非核能不可,而是希望每個人在作出主觀價值選擇前,應該要釐清相關的科學事實,並據以判斷,黃士修開玩笑的說雖然他們這群人看起來很兇狠,但使用科學與事實來破除謠言與錯誤觀念,而非用民粹來說服政府與民眾,才是臺灣能源守護聯盟積極努力的終極目標。
翻轉邏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我認為,應該先思考最上位的政策是什麼,才能繼續討論所謂的能源議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綠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綠盟在這次會議上提出的能源稅、取消電價補貼等,都只是政策工具,其實綠盟最在意的,是想讓大家擺脫過去舊有的思考邏輯,以新的角度檢視我們正面臨的能源問題。
洪申翰認為,過去社會慣常以「涓滴效應」的邏輯來思考,認為應該犧牲部份資源(土地、農業、水、電等),優先扶植產業發展,等到產業賺錢了,這些利潤也會回饋到社會人民身上,因此政府會優先滿足工商業所提出的需求。但最終的利益並沒有分配下來,我們應該回頭思考,在這樣的處境與階段,能源政策的走向與發展是否需要進行調整?我國的能源高達9成以上仰賴進口,既然無法自產能源,為何不能在認清供給有限的情況下,再來討論如何更妥適的分配呢?是否要優先滿足工商業的一切需求,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能源稅」是這次綠盟提出探討的議題之一,針對部分人士認為「課能源稅將導致產業利益受損,所以產業要出走」的說法,洪申翰表示能源稅是消費能源的人理所當然要負擔的成本,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丟回給社會、甚至是更弱勢的人來承擔;同理,綠盟提出工業電價補貼的議題也是,重點不在為何工業電價比民生電價低,而是在於工業電價不能比台電的發電成本低,總不能每賣出1度電就讓台電虧損,而這些損失竟要全民買單,這是不合理的。
洪申翰建議,決策單位可以先進行全面盤點,看看我們手上握有哪些政策工具可以使用?哪些還有施展強度的空間可以繼續推進?對綠盟而言,並非反對所有新電廠的興建計畫,但在節能、綠能的工作上是否還有努力的空間?當政府並未全面盤點卻只想要建造新電廠時,以綠盟的角度是無法接受的。
洪申翰認為,相對於其他公共領域政策而言,關注能源議題的人數不算少,既然大家都有參與討論的意願,那有什麼機制供全民參與呢?以這次全國能源會議目前的狀況來看,洪申翰認為門檻還是偏高,對於部分無法提出專業背景資料的民眾而言,較難真正參與會議。也呼籲政府應該提出與處理核四時相同的資源與魄力解決再生能源議題。
明確政策才能引領產業─全國工業總會
「工總2014白皮書內的建議中,也包含要儘快舉行全國能源會議。」全國工業總會(以下簡稱工總)副秘書長蔡宏明表示,當時適逢行政院決定要封存核四,這對產業而言是非常大的變動,包含如何在核四封存的情況下開發新能源、是否延長舊核電廠的使用年限等。
今年全國能源會議的3大議題,牽扯到使用端節能、供應端的能源配比、溫室氣體減量甚至全球氣候變遷政策,蔡宏明認為都是重要課題,而從工總的角度來看,則是希望能源政策要再更明確些,好讓相關廠商能做決策與選擇。
對於能源供應議題,工總建議可以增加海域風力發電、擴充中南部太陽能發電、持續洽商自頁岩氣生產國進口LNG,甚至進一步讓中油台塑與他國合作,增加未來能源多元化的選擇,而過程中如何進行合理的能源配比,就端看政府政策是否明確。另外,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法令已經討論多年,相較其他國家,效率明顯待改進,這代表當初研擬草案時,並沒有真切掌握國際趨勢,或是對當初國際公約承諾沒有採取彈性措施,工總建議,主管機關應該進行部門統合,要有國內共識與相關配套(如碳交易制度)措施,讓義務與能力能夠相對稱。
至於有沒有可能在繼續發展產業的前提下,限制用電不成長,蔡宏明表示應該先檢視能源效率的問題,若能源效率可以提升並鼓勵廠商使用先進的節能設備,可以維持一樣的產量、減少能源使用。但這需要政府出面調整產業結構,全面檢討廠商設備是否符合節能需求、是否有強制節能認證?甚至政府是否能提出有吸引力的誘因如減稅、融資等,雖然有難度,但事實上是可行的方案,端看當局是否願意執行而已。
蔡宏明表示,目前臺灣社會討論度較高的多為政治性、娛樂性、社會性的議題,但事實上能源才是攸關國家長期發展的重要議題,但媒體卻沒有給予該有的關注。舉這次全國能源會議當例子,外界無法清楚掌握這次會議究竟要解決哪些問題,當大家都搞不清楚的時候,很難將注意力放在這裡。蔡宏明認為,應該加強會議的問題意識,讓大家知道我們這次要集中火力解決什麼?否則再多的討論,都無法收斂出可操作的議題。
能源安全應優先解決─中鋼公司
「我們最重視的是能源安全的議題。」中鋼公司助理副總張西龍表示,而眼下最應優先解決的,就是爭議不斷的核能議題,由於能源安全等同於國家安全,而臺灣能源百分之98依賴進口,因此政府更應該在「確保不缺電、維持合理能源價格及達成國際減碳承諾」3原則下,積極實踐各項穩定電力供應措施,以避免能源短缺或供需失衡,威脅國家安全、影響民生物價、產業競爭力及國家的永續發展。
張西龍建議,當局在規劃未來能源配比時,應該同時強化能源安全體系的建制,以確保進口來源的穩定及加強能源自主性。能源自主性依據自產能源及準自產能源而定,由於核燃料安全存量高,進口一批核燃料可發電1.5年,國際能源總署(IEA)將核電列為準自產能源;此外,核能兼具成本及減碳優勢,為不可或缺的能源配比選項。
張西龍表示,在再生能源等替代電力尚未到位的情況下,產業界不僅主張應讓核四順利商轉,並建請政府重新思考讓核一、核二、核三延役,並希望能於本屆全國能源會議達成共識。以中鋼自己參加歷次全國能源會議的經驗,認為本次會議主題雖定為「未來電力哪裡來?」,但似未能討論到真正核心問題,建議應將「缺不缺電」、「核能」及「再生能源」列為問題焦點,以及過度依賴化石能源,減碳承諾達不達得到?如果減碳承諾達不到,臺灣會不會受到經濟制裁?
張西龍認為,民眾無論是否支持核能,都是為了國家未來發展及後代子孫著想,能源局本次採取公開徵件、資料篩選等作法,較不易在短時間內處理到核電問題、進行理性而聚焦的溝通。張西龍表示,核電雖有安全風險,但相較於氣候變遷的安全風險程度而言要小得多,也更容易控制。
雖全國能源會議即將展開,但仍有少部分民眾對能源議題的關注度低落,張西龍說,民眾較「有感」的議題不外乎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電價,而依照全國能源會議「核心議題二、供給穩定開源」引言資料,比較2013年各國平均電價,我國住宅用電電價每度2.8624元,排名第3低,工業用電電價每度2.7057元,排名第4低;我國能源百分之98依賴進口,卻享有比他國低價之電力,惟電價反映成本合理性的訴求卻屢遭質疑。而今政府瞭解到「電價合理化」是需求有效節流的必要手段,應落實「使用者付費」原則,讓電價充分反應成本,同時張西龍也提醒,民生電價合理化的同時,應該有補助弱勢的配套為前提,以免造成社會問題。
看完不同角度的想法與論述,粗略瞭解到來自每個社會角落與產業的聲音,是否讓你對這次全國能源會議的議題有了初步認識?如果還是沒什麼信心,請翻到下一頁我們幫你整理的<三分鐘看懂全國能源會議>吧!
關鍵字:全國能源會議,再生能源,核能,能源稅,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