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061
字型:
撰文/曾君儒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經濟部能源局
「化石燃料有什麼好?北極熊都要淹死了,更不用說海平面上升後,臺灣島就沒剩下多少地方可以住人。」目前就讀大學二年級的曾同學告訴我們,他覺得化石燃料真的不是那麼好。
秀出手機裡一張矗立在藍天底下的風力發電機照片,曾同學表示,希望可以用其他能源取代化石燃料,例如再生能源或是核能。回想起不久前炎熱的盛夏,被逼得躺在家裡客廳磁磚上納涼的窘境,聽著電視上播報著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的新聞,他覺得化石燃料需要負上很大的責任。
全球增溫與海平面上升
人們現在使用的化石燃料,不出天然氣、石油與煤炭,算算人類使用燃料的歷史,真正開始大量製造溫室氣體的時間,可從工業革命開始算起,大量燃煤所產生的廢氣,加速了地球升溫的速度,也使生態的天秤開始慢慢傾斜,20世紀時,科學家發現過去50年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因此推測這樣的改變,是肇因於人類的活動。全球性的增溫效應,帶來了一連串改變,例如南北極冰融、極端氣候事件數量的增加等。因為氣溫上升而導致的南北極冰融,除直接改變了當地的生態圈、影響到動物的生存環境,還會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等後果,除了南北兩極的動物們,其他地區的部分國家也礙於先天地理環境的因素,正面臨國土下沉到海平面以下的滅國危機。
還記得前幾年的新聞報導曾提到,我國位於南半球的友邦之一—吐瓦魯(Tuvalu),國土大多為珊瑚礁、地勢低平、海岸常受到海水侵蝕,國土最高處也不過海平面約5公尺,因為海平面逐年上升,已經開始威脅到居民的生存空間,而令人覺得諷刺的是,吐瓦魯本身是個傳統的漁業國家,境內沒有1座工廠或是交通載具會排放溫室氣體,但卻因為其他國家排放的「影響」,而需要遭受到這樣的困境,無能為力的吐瓦魯政府,也只能努力向其他已開發國家和聯合國求助。反觀同樣身為島嶼型國家的臺灣,雖然擁有高聳的山脈,但實際適合人口活動、生產與居住的土地面積不到國土的1/4,根據科學家模擬推估,每當海平面上升1公尺,則臺灣沿海低窪地帶的海岸線就會向後退約1公里,當海平面上升10公尺時,臺北101大樓4樓以下的區域就將沒入水中。根據科學家推測,若南極洲西部冰棚瓦解、內部的淡水全因冰層融化而流入海水時,全球海平面將上升60公尺,屆時臺灣的平原區將完全消失於大海。
極端氣候的衝擊
居住在非沿海地區的我們,對於海平面上升還無法切身的感同身受,但對於氣溫與天氣的變化,也許就比較明顯一些了。除了海平面上升,氣候變遷所引發的問題也值得關注,而其所帶來的直接衝擊,影響層面也以明顯的速度衝擊著我們的生活。
身邊不乏有長輩聊天時提到,總覺得現在的夏天比起他們記憶中童年時期的氣溫還要炎熱,而近年來電視上轉播的國際新聞也常常傳出哪些地區突然出現暴雨、暴雪、乾旱等異常天候,是如何困擾著當地民眾的生活。
根據今(2015) 年1月的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報導指出, 未來全球的各大都市將面臨更多的熱浪,在過去40年的研究中發現,相較於1970年代,許多大城市開始面臨更多極端炎熱的天氣、伴隨逐漸減少的冬日。來自美國與印度大學的研究人員,挑選出人口超過25萬、鄰近國際氣候站、並自1973年起即有降雨量、風速與氣溫紀錄的217個城市,他們發現,自2009年起,部分位於非洲、東亞、歐洲與北美洲的都市,每5年就有4年出現頻繁的熱浪,而約百分之17的市區日降雨量有明顯增加、百分之10的城市的年最大降雨量也顯著上升。雖然城市只占全球陸地的一小部分,但由於城市所牽扯到的經濟、財富與人口都相當多,因此研究人員認為,若城市的建設遭到破壞,人類所要承受的損失也會相對增加。
雖然不是所有科學家都認可溫室氣體是造成海平面上升與極端氣候的主要原因,但有鑑於目前的研究導向,大部分的人們還是認為應該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以減緩地球改變面貌的速度,而世界各國的領袖也將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排放的議題納入國內重要政策的範疇,最有名的就是於1997年簽訂、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
正當世界領袖開始正視溫室氣體與暖化的議題時,接踵而來的能源選擇問題則在各自的國內炸開了鍋。部分國家願意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占比,改以再生能源與核能作為減少碳排放的手段,但相對於傳統火力發電的高額成本,也讓部分國家坦承,現階段國內無法忍受捨棄較廉價的燃煤發電方式,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的拉扯,牽涉到的層面極廣、影響力也極大,如何能取得平衡,無論對哪個國家領袖而言,都是一個燙手山芋。
無碳的潔淨能源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簡稱IEA)2011 年的統計,擁有2千3百萬人口的臺灣,每年人均碳排放量高居全球第17名。而能源種類使用與溫室氣體排放有關,相較於燃燒煤炭、會排放二氧化碳的火力發電廠,來自大自然中的水力、風力、太陽能與潮汐能等發電方式,不會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而再生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性,也就成為各方能源專家積極研究的熱門項目。除此之外,另一種不會有碳及空污排放的核能發電,相較於再生能源的建設與發電成本,核能運轉成本低廉,發電也不易受到氣候、地形因素的影響,也是目前世界許多國家能源使用的項目之一。
面對這樣的情況,曾同學建議,就減少溫室氣體的角度而言,可以先讓國內目前還在運作的3座核能電廠繼續運轉,並逐漸減少燃煤發電、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電廠的占比,接著政府就能投入時間與金錢繼續研發、改良再生能源的相關技術,讓能源轉型的工作能順利進行。
「站在北極熊的立場想一下,也為我們自己的家園想一下吧!」不希望北極熊只能在海水中沉浮、更不想臺灣成為只有潛水時才看得到的海中島嶼,曾同學認為化石燃料是全球暖化的頭號敵人,應該判它出局。
核能加上再生能源打造的低碳國度聽來令人嚮往,然而,每次搭火車經過風力發電機,你是否都有種「就這幾支怎麼夠用」的想法?再生能源需要大量土地與建設數量,現階段的臺灣還不太可能完全仰賴再生能源的電力,沒有碳排放疑慮的核能,卻也有其他爭議。顧及了減碳,供電穩定與家園未來的能源安全是否就該放棄?
京都議定書
於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時所制定,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維持在適當的水平,讓生態系統、食物的生產、經濟等能持續發展。本應於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在當年於卡達召開的第1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延長至2020年。
關鍵字:化石燃料,潔淨能源,再生能源,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