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072
字型:
撰文/曾君儒 圖片提供/林朝光、台灣中油公司探採事業部
雖然我國的石油多屬進口,但在早期,國內的自產石油仍占了相當重要的分量,而石油探勘工作的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在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服務超過40 年,現已退休了的前探採事業部執行長特助林朝光先生,回憶起年輕時的工作光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上山下海尋油蹤
台灣中油公司的主要石油業務大致可分為三大塊,前端的探鑽、中間的煉製與末端的行銷,而位於苗栗的探採事業部(過去稱台灣油礦探勘總處),就是專門負責探鑽與生產的工作。「探鑽工程又分前期的測勘、中期的探鑽與最後的油氣生產。」林朝光說,他就是負責實際執行探鑽的工作,根據測勘部門的地質調查結果,想辦法鑽井,來證明有無油氣生產的構造與價值。但這個「證明」工作,可不如我們想像中的簡單,林朝光說明,因為依據測勘部門之經緯度定出之井位,其實際的地形可能千變萬化,地面上也可能有河流、房子、聚落甚至是工廠,探勘人員必須選出一個適當的位置,才可以進行鑽井。「若發現潛藏油氣的構造目標是在海岸水域底下,我們就會在海濱籌組鑽機,用定向鑽井方法以鑽鑿彎井之方式去鑽達目標,即使1千公尺遠都可以成功的鑽過去。」林朝光得意的告訴我們,其實中油公司的鑽井技術十分高超,甚至可與美國等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那若是探鑽的地點在汪洋大海中呢?曾擔任中油派駐海域鑽井船代表的林朝光表示,在海中鑽井,就會出動向國外租借的探勘鑽井船,船身長達1、2百公尺,可供好幾百人在上面活動,「探鑽工作不是每一次都會成功,有時候鑽鑿結果沒有油氣出現,就是廢井;即使出現了油氣,也還不能高興太早,因為得派工程隊在旁邊繼續鑽佐證井,確認這個油氣構造大小,要符合生產經濟價值才行。」林朝光說。
中油人的鑽井精神
「油氣探鑽工作,與一般上班族相比,很不一樣。」林朝光說,探鑽工作跟現代大多數的工作不同,從鑽頭啟動的那一刻起,中間是不能停下來的,為了守住一口正在探鑽的油井,工作人員得24小時輪班,時時刻刻緊盯著現場,即使是自己的休息時間,一有狀況就得從附近的宿舍趕回現場、即時做出處理反應,也因此,朝九晚五、準時下班、周休二日、甚至是過年過節的放假,對探鑽人員來說,都是不可求的夢想。林朝光笑著說,耗體力、又多是粗重活,以現在年輕人的角度來看,應該都不會是求職的首選,在民國50至70年代的那段時間,鑽井技術人員是4班3輪,即大夜班、日班、小夜班及普通班,一週換班一次,輪到普通班的同仁才能休假2 ∼ 3天,因此輪三班制的同仁約4週才能返鄉回家一趟,工程師就更辛苦些,因為沒有輪替人員,所以要等現場工作都告一段落了,才能稍微喘口氣、擠出1天時間回家休息;即使沒有到過現場的我們,在林朝光沉穩的敘述聲調中,也彷彿看到那一個個辛苦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探勘的工作場所裡。
「鑽井工作也有一定的危險性,」林朝光說,畢竟是油氣工作,若讓燃氣物質、足夠的溫度火源以及空氣等3種要素共處一室,就會有爆炸的危險。而從地底探出的油氣,極高的壓力也不容小覷,林朝光解釋所謂的高壓,如果是1萬磅/平方英吋的高壓油氣,要是從筷子尾端般大小的洞口排出,一天約可排30萬立方公尺的油氣,相當於30萬度的家庭瓦斯使用量。「例如民國57年時,正在探鑽的錦水72號井的地層油氣沒有控制好,當時安裝的防噴器工作的承受壓力值為5,000 PSI,而當時出來的壓力已經逼近4,950PSI,那時候不像現在有電子儀器可以遠端查看壓力表,都是靠人工肉眼去查看並記錄,我就是被派去監視壓力表。」林朝光回想起來,直說當時太年輕,也不知道危險,但還好老天有保佑,沒有發生意外,而主管也立刻請求國際支援,美國當時還特地派了專家過來協助處理。其實這種「噴井」(blow out)狀況,如果在出現問題的第一時間好好處理,通常都可以控制住,避免造成人員與財產的損失;另外像是開採油井時,需要爬上30公尺高的井架、栓緊好幾千磅的大鋼管,這些工作也很容易受傷。
光是用聽的就覺得累,難道當時都不會覺得辛苦嗎?林朝光說,累是一定的,但中油鑽井工程處有一種「鑽井精神」,這群人不僅專業技術高超,還有不輸早期日本人的敬業精神,每一代的鑽井工人皆是如此。因此現在聽到有外界誤以為中油公司工作輕鬆、每天只是喝茶看報紙,心裡就一陣難過,也直言這種報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對辛苦工作的他們而言,士氣打擊不小。
一步一腳印的漫漫探勘路
即便再辛苦,每回想起鑽井成功的那一剎那,湧上心頭的喜悅與榮耀感,總是無法用隻字片語來形容,林朝光說,特別是在新礦區探鑽到油氣時,雖然公司並不會額外頒發獎金,但光是長官給的認同感與成就感,就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即使探鑽到的是一口不具經濟效益的井,可以把工程人員平安的帶回家,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林朝光憶起自己帶隊鑽井時,笑說就像是母雞帶小雞,不管怎樣一定要隨時準備張開翅膀保護大家不被老鷹捉走,這才是負責的工作態度,畢竟工安是沒有訣竅的,徹底落實才是不二法門。當年在探勘總處時,共有5次的噴井症候,林朝光通通參與壓制過程、站在第1線與最危險的場合面對面,回想起來,他笑說年輕時的自己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竟然有那個勇氣與膽識去做這份工作,而後轉任安環室主任時,他為員工講授工安課程時常用電腦的當機來提醒員工說,「人畢竟不是電腦,一時當機了,可沒有辦法重新插電就可重新開機。」林朝光說,也正是因為人命不能重來,他才會拼盡全力讓每件事都做到百分之百,而這種敬業精神,可是讓日本人都刮目相看呢!在民國70年,林朝光領隊前往日本九州電力公司作地熱鑽井技術服務,日本人從一開始的輕視,到最後發自內心的敬佩,甚至還讓他們在工廠裡升起中華民國的國旗,這在當時是很光榮、很榮耀的一件事。
除了鑽井工作本身的成就感,林朝光說,工作中的甘與苦,其實是一體兩面,雖然有許多困難與阻礙,但秉持著鑽井精神與苗栗客家人的硬頸態度,咬著牙一路走來也撐過了40多年,而且,能為我國的油氣事業、能源產業有一份貢獻,也是他身為中油人最大的榮耀。
關鍵字:油氣,鑽井,探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