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003
字型:
撰文/張四立
2015 年油價巨幅跌落、多國取消化石燃料補貼、伊朗重返石油供給市場等等,是自2014 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發表1 年以來的市場指標性變化依據。國際能源總署延續以往的情境分析基礎,以「石油市場」與「氣候變遷」為主軸,提出了深具啟發性的2015 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World Energy Outlook)》。
石油市場與氣候變遷
自從2014 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發布以來的過去12 個月中,全球能源市場出現許多指標性的變化,包括油價的巨幅下跌,並牽動其他能源價格的走跌;許多國家(包括印度與印尼)因此取消化石燃料補貼政策;伊朗重返國際石油供給市場對石油價量的衝擊;中國大陸已明確進入能源密集度持續降低的經濟發展階段,其在全球能源市場影響力的角色變動備受關注;2014 年新增的發電裝置容量中,近半屬再生能源;全球強制性能源效率管制規範,擴張到近四分之一的能源消費面覆蓋率。此外,進一步詮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活動的統計數據,也發現二者的關聯性呈現脫鉤的現象。上述訊息,應如何詮釋?何者屬短期現象,一閃即逝?何者是週期性變動?哪些會成為常態?各為未來帶來怎樣的風險和機會?如何使能源系統更趨安全、永續?要回答這些問題,相關政策利害關係人,必須具備正確解讀變化訊息、掌握未來變動趨勢的能力。
負責本報告撰寫與出版的國際能源總署(IEA),在報告中特別強調,於此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1 屆締約國大會(COP21)前後,全球亟欲達成溫室氣體減量協議的當下,各界對於能源部門現況的瞭解與趨勢的正確掌握,較諸以往,更形重要。2015 年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延續以往報告以情境分析為基礎的做法,提出至2040年的能源別(指石油、煤炭、傳統與非傳統天然氣、電力與再生能源)市場展望,以及油價、能源效率管制規範與印度能源市場展望的個案分析,針對前述問題提供具啟發性的洞察觀點。
筆者瀏覽本年度的展望報告,首先由眾多影響2015 年全球能源部門動盪的因素中,歸納2 個議題主軸:石油市場與氣候變遷,進行分析,而其他的變動,或是由此2 主軸所衍生,或是與其有密切連動關係,掌握此2議題的源頭,有助於推論其他相關因素的未來變化。
不正常的正常:油價回歸供需平衡
WEO 對未來石油市場的展望,可以由其對國際油價走勢的假設,略見一斑。自2010 年到2014 年中,國際油價基本上呈現穩定但相對處於歷史高檔的位置,交易價格多在115 美元/桶左右的價位,但是之後國際油價走跌,跌幅至2015 年中已超過50%,而2015 年的油價,大部分時間乃在40 至60 美元/桶的價位區間內變化。此波國際油價的崩跌,主要導因於需求成長的趨緩,供給端開採量破紀錄的成長,以及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拒絕以減產的方式平衡市場供需。此一市場發展現況,使得2015 年的展望報告,在國際油價的趨勢假設上,起點較2014年的展望報告為低,且在預測期間,前期油價多維持低點,但各情境的價格變動範圍,均逐漸縮小。以新政策情境(New PolicyScenario, NPS,展望報告的中心情境)為例,乃假設石油市場在2020 年會達到再平衡,使實質油價達到80 美元/桶(2014 年幣值),並持續上漲,2040 年達到128 美元/桶(2014 年幣值)。然而考慮國際油價的不確定性,單一的油價假設,容易引發爭議,因此本年度報告亦額外新增一「低油價情境」,假設石油市場在2020 年的供需平衡下,油價水準乃介於每桶50 美元至60美元之間,2040 年則達到85 美元/桶(2014 年價格)的水準。
本報告對國際油價趨勢的假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對影響「市場再平衡」因素的強調。油價顯然扮演關鍵的因素,但是揆諸歷史油價的變動,特別是在1970 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決定國際油價變動的因素,多與國際地緣政治因素有關,吸引特定團體(如OPEC 或歐美政治強權)介入運作,以遂行其政治目的或利益,因此鮮少出現正常的市場運作行為。但是此波國際油價的下跌,肇因於美國水壓裂開採技術進步,使非傳統油氣產量的增加,當OPEC 明確拒絕以減產方式因應後,國際油價應聲走跌,則顯係市場供過於求的因素導致,而非受到地緣政治或人為操作的結果,因此《經濟學人》雜誌特別以「不正常的正常」(abnormally normal) 形容此波油價的下跌,即著眼於這是史上少見的狀況,油價受到市場力的作用,回應市場供需,而非OPEC 的行動。 可以預見的是,當各個石油市場參與者均以正常的市場行為參與市場運作時,市場重回供需平衡,關鍵因素有3:萎縮的投資預算對非OPEC 產油國未來供給能力的影響程度與速度,OPEC產油國如何度過售油收入減少的財政風暴,以及主要消費國面對低油價的需求成長狀況。IEA認為由於石油產業上游的成本下降,至少未來幾年石油的生產將移往相對低成本的中東地區,估計到2040 年油氣產業上游的年平均投資金額,須達7,500 億美元(低於2014 年展望所預測的8,250 億美元),且85%的投資係用以彌補現有油井的產量減少,而非為滿足需求的增加。非OPEC 產油國的產量,預估於2020 年以前達到55 百萬桶/天的生產平原期,剩餘的需求將依賴OPEC 產油國,從而增加OPEC 產油國未來的市場影響力。舉例而言,展望報告預測中東產油國2040 年的全球石油供應量的占比為35%,但其上游投資需求僅佔14%。不過報告中亦指出,中東產油國中最具增產潛力的伊朗、伊拉克及南美委內瑞拉等國,均存在政治或財政的不確定性,因此欲將此潛力轉換為實質產出,並非易事。
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影響
影響全球油氣市場未來運作的另一不確定因素,為氣候變遷協議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在3政策情境(指現況情境、新政策情境與450 情境)中,油價的設定以450 情境為最低,在此情境中,近40%至50%的已知蘊藏量,會以現況保存而失去開發的機會。這些蘊藏,多屬政府或國營油公司所擁有,但即使是450 情境,為確保供應安全與最小成本,以無縫接軌方式達成低碳轉型目標,大規模的油氣蘊藏,甚至煤礦的投資開採行動,在轉型過程中仍有其絕對的必要性。這使得私部門所有的油氣蘊藏,未來仍有被開採生產的機會,但是相關減碳政策的設計規劃,將是未來油氣部門投資決策的最大不確定因素來源,使油氣價格波動及套牢投資的風險大增。
不過展望報告亦指出,明確的階段性氣候政策方向,可以引導整體經濟與社會完成計畫性轉型。事實上,如果COP21 會議結果可以提供明確的未來低碳發展目標,則不僅油氣部門,整體能源部門均會受惠。
特別篇:能源與氣候變遷
針對氣候變遷議題,國際能源總署在2015 展望報告的特別篇中,以「能源與氣候變遷」為主題,強調能源部門燃料燃燒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近6 成的關鍵角色,並提出4 項關鍵訊息,訴求(1)以5 項行動(能源效率、再生能源、減排甲烷、淘汰無效率燃煤電廠及取消化石燃料補貼),近期達成排放峰值目標;(2)以5 年滾動修正方式,測試提升目標企圖心的範圍;(3)設定長期減量目標,以鎖定推動低碳技術轉型(包括太陽光電、電動車)的願景;(4)強化能源安全以增加能源部門的韌性,足以妥善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同時以成本有效的方式滿足各階段社經體系的能源需求。
我國的重要參考資訊
對應我國的能源展望,筆者經由瀏覽本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報告》,所歸納出對我國現階段及中長期能源供需情勢與政策規劃方向上,深具啟發性與重要參考價值的資訊,其一為尊重能源市場力運作機制的重要性,其二則為轉型低碳經濟路徑的過程中,必須兼顧成本有效性與確保能源供應安全。近期國際油價的崩跌,能源專家咸認是市場力作用的體現,反映現況的石油供給過剩狀況,而市場再平衡的力量,亦將取決於需求端經濟復甦道與速度、油氣供給端傳統與非傳統油氣的技術進步與相對成本變動、氣候政策與減量目標對油氣上游投資決策的影響,以及取消價格補貼的政策效果。而國際許多重要的能源消費國,乘此國際能源價格低落的時機,取消對化石能源價格補貼的作法,尤其值得我國參考,決策者應體認此一國際趨勢,使國內能源市場運作,得以「正常化」。此一市場力的運作,配合國內低碳路徑的發展,更具重要政策意義。
在履行我國「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INDC)」的過程中,個別能源所提供的能源服務價值,勢必須與其碳價值結合,方能發揮相輔相成的減碳效果。不僅有助於及早達成碳排峰值的目標,並且可以做為篩選相關低碳能源與節能減碳技術發展優先順位的指標工具,引導市場選擇朝向階段性成本有效的方向發展,以穩健協調的步調,達成整體經濟社會低碳轉型的目的。
關鍵字:國際能源總署,OPEC,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CO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