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一場雪景的美麗警訊─透過教育介紹氣候變遷的調適議題

2016/03/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075

字型:


撰文、圖片提供/程金保

近年來,世界許多地方都遭遇到極端氣候的衝擊,臺灣今(2016)年1月底出現中、低海拔地區下雪的情景,透過媒體的傳播與親友間的爭相走告,民眾瘋狂追雪,彷若置身童話世界的山間美景,成了當季最美麗的臺灣風景。

然而,在這美麗雪景的背後,是否象徵的是極端氣候的步步進逼?面對這樣的嚴峻考驗,國人應當如何理解這些氣候變遷?教育單位又該如何透過適當的管道,介紹可能面臨的衝擊以及可以採取的調適方法?本文嘗試整理一些概念性的剖析與說明。

調適教育 官方平臺資訊多

經過各界多年的爭論,全球氣候變遷已逐漸成為可能的事實。在全球暖化現象無法充分抑制的情況下,努力「減緩(Mitigation)」氣候變遷的手段已緩不濟急,只能勉為其難地嘗試「調適(Adaptation)」。面對極端氣候的劇烈變化,提醒大家如何做好準備,成了不得不然的選擇。

氣候變遷的成因與現象十分複雜,如何劃分各種現象、調適不同族群,仍有許多待釐清之處,更何況要綜合理解眾多專業領域,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遞給接收者,實非易事。而國內專精於此的師資甚罕,多半是某個相關領域的學科或學者延伸發展而成,這些師資多半奠基於己身之單一專業,對氣候變遷這個大領域「自由發揮」,即便論述不正確,亦少有人願意提出全面的證據加以討論,即便真能提出異議,也頂多是不同方向的議論,止於各自演繹。

舉例而言,今年小年夜的美濃地震發生後,各項未經查證的致災因素傳言不斷,圖文並茂的防災訊息也透過網路或其他媒介快速傳播,導致民眾惶惶不安。其實國內外對此已有許多官方的研究報告與資訊平臺,提供較確實的資訊可參考驗證,如我國教育部建置的防災教育數位平臺(http://disaster.edu.tw)。而關於氣候變遷調適的議題,可見聯合國提供的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Network(http://www.unep.org/climatechange/),以及教育部提供的氣候變遷調適教育課程教材與學習平臺(http://140.134.48.19),教育部也透過此平臺培育大專教育的種子師資。然而,目前受限於背景知識與領域範疇,平臺的深度與廣度仍有待深耕。另外,科技部(原國科會)在2011年公布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http://satis.ncdr.nat.gov.tw/ccsr/doc/00_Full%20report.pdf)以及後續的更新版本中也對調適議題多有著墨,提供許多建設性的看法,值得參考。

認識議題 科學方法最有效

無論是學校教育或是大眾教育,知識(或常識)的傳播首重與接收者切身相關,唯有確實體認或感受到議題的重要性,學習者才會願意敞開內心來學習相關知識與技能,最終才有身體力行與生活實踐的機會。下圖簡單示意氣候變遷對民眾可能帶來的切身衝擊,全球或區域性的氣候變遷引起的地區性氣象變化,造成大環境的基本條件改變,導致最終對個人生命財產的潛在危害。健康方面包括熱危害相關疾病、異常天候或事件造成的危害、空氣污染相關的疾病、過敏性疾病、水與食物傳播之傳染性疾病、蟲媒傳染性疾病、人畜共通傳染及新興傳染病等;財產環境損失方面如土地及道路崩塌、家園毀損、農漁業收成災損、經濟運作衝擊等。

當施教者介紹這些氣候變遷現象時,必須深刻提醒自己,應處於一個動態變化的環境,從來沒有一個團體或個人有能力專精於所有議題,或全盤掌握瞬息萬變的發展,因此依循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個有效的教學準備途徑。首先可以進行務實的分類,針對重要性與迫切性、影響層面大小、影響人數多寡、影響的地區範圍、健康與環境危害的嚴重性等先行定義;接著尋找適合的資訊與技術,思考有無合適的資料或建立即時的資訊整理、界定重疊的領域;並與其他專業領域進行密集對話與多元交流,參考實際觀測與模式分析之結果;才能對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社會衝擊與可行之調適方法進行剖析,彙整所得資訊與教學方法,將過於複雜的科學理論或瑣碎的個人評論加以濃縮,呈現一個具有系統性的教學架構。

教入人心 生活化引起動機

教育部設立的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平臺以大專為主要教學場域,提供了一些通識教育課程與學分學程。同時也建置了完整的氣候變遷調適素養指標,在面對地區或全球性氣候變遷議題時,以古典的認知、情意、技能三個向度教授學習者應具備的相關態度與能力。這套素養指標也依據不同學習階段(國小、國中、高中、大專校院)學生及教師,設計了氣候變遷調適素養檢測問卷,以及使用結果的常模分析。除此之外,亦有諸多平臺提供:環境、能源、氣候、防災相關的課程,這些資源對氣候變遷與調適有不同程度的表述,只要上網簡單搜尋,即可獲得相當豐富的資源做為後續研究或教學準備的起點。

然而實際教學的著力點,是一個教育系統更應多加著墨的。所謂著力點,也就是在全球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方面,我們該思考除了定義「誰來教」與「教什麼」之外;更重要的是以「何時教」與「怎麼教」做為銜接,最後才回歸到素養評量。

目前而言,誰來教與教什麼的資訊量是相對充足的;何時教則較為缺乏,除大專院校設有專門課程之外,環境變遷的調適內容如何融入現有中小學制式的課程中,需要更多的考量與設計;但最核心、最重要卻也是最缺乏的則是「如何教」。要如何將所欲教學的內容,設計成精采的節目,引發學習者高度的興趣與學習動機,是每位教學者艱難但高回饋的挑戰。試想這些資訊既然如此容易取得,學生為何需要乖乖坐好聽老師講述?缺少鋪陳設計的節目,好比是枯燥乏味的政令宣導,觀眾只想要急著轉臺。

舉例而言,今年的寒潮除了下起皚皚白雪,後續的「調適」內容為何?誰最需要調適?是氣候變遷衝擊最大的脆弱族群(如高山地區居民或街頭遊民、濱海養殖業者、農民)或是敏感族群(如慢性病患及嬰幼兒)。生活衝擊方面,小到蔬果價格上漲、交通受阻、乃至於潛藏的自來水系統受冰凍之害而大範圍爆裂毀損等。如何將這些生活化的資訊連貫串接,以籌備優質節目的用心,不著痕跡地引導受教者進入切身的情境,讓氣候變遷問題與其生活作連結,使其願意接收更深入的防災知識或相關科技內容。諸如此類的事件隨處可得,如困擾南部的登革熱,延伸到茲卡病毒的威脅,都與氣候變遷的調適有密切關連,若能仔細蒐證、精心安排、深入教學,必能獲得迴響。避免照本宣科或單純剪貼文獻而缺乏中心思想的講述,這是有志從事此教育工作者必須秉持的熱忱與應具備的專業能力,而官方提供的教學資源(如教案設計)也必須以時事為軸心進行課程設計,降低傳統的講述教學比重,提高受教者高度參與的實驗或討論,激發內化思考的能力。

刻不容緩 調適教育需要你!

面對極端氣候成為常態,必須有正面迎接挑戰的勇氣;面對充斥的事實、半事實和偽科學分析,必須建構批判性思考與挑戰的能力;面對刻不容緩的氣候變遷調適議題,教育工作必須吸納更多的新血加入,互相溝通傳遞正確的教育觀念與即時訊息。然而,由於氣候變遷本質上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因此在理解或傳播調適策略之前,施教者必須充分瞭解並自我提醒這項本質,以及相關資訊的解讀限制。倘有不確定之處,務須多方查證,並以中性的介紹代替個人的評論或推估,避免造成過度恐慌或忽視。

期許這場意外的雪景,為氣候變遷調適議題帶來更多的省思與警惕,也吸引更多教育者如片片的雪花般投入這個領域,一同為度過將來的難關提前做好準備。


關鍵字:極端氣候,調適,教育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