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加保「調適險」,國家有保障!

2016/03/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052

字型:


撰文/鍾嘉雯 受訪/馬偕醫學院全人教育中心申永順教授

調適的目的,在於降低人類與自然界處於氣候變遷影響與效應下的脆弱度(Vulnerability)。氣候變遷深深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未來的極端氣候對地球的影響是全面性的。我們該如何因應?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在去(2015)年底第21次大會(COP21)中提出了《巴黎協定》,宣示要在2050年下半年達成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碳匯之平衡,並透過溫室氣體減量,讓地球溫升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2˚C以內,有這麼容易嗎?

氣候變遷的策略上,減緩跟調適是並行的,減緩比較即時,但目前化石燃料的使用仍占全世界能源使用量約90%左右,節能減碳的挑戰非常地大。在極端氣候的衝擊下,看起來較不受重視的調適策略,其重要性反而比減緩策略大得多。

「減緩」緩不濟急「調適」勢在必行
「減緩已經做了很久,10年前我們一群環境與能源領域的學者,與能源局蔡志亮副組長一起推動能源產業的溫室氣體盤查,現在95%以上的產業都盤查好幾年了,抵換專案也做了不少。」申永順教授回憶往事,侃侃而談。溫室氣體減量方案的執行步驟十分具體,盤查掌握排放源的排放情形,每年自行盤查、共同減量,都已經是行之有年的事。但當調適也要邁向實務化的管理,該怎麼做?

調適是一種風險管理的概念。在進行氣候變遷風險評估時,針對各種氣候衝擊的風險,包括颱風、熱浪、乾旱、暴雨、海平面上升以及其他氣候事件等,做出統計的分析與預測,有了這些氣候參數的預測後,才能進行較為完整的氣候風險管理與調適對策規畫。「調適是預防性的,它的效果較無法具體呈現,內涵相當複雜,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但這是關乎整個國家永續發展的議題。」申永順教授語重心長地說。

看不見、沒發生,做不做都沒差?
調適只是做為預防之用,即使現在不做,好像也沒什麼感覺?

2012年612水災、2013年康芮颱風侵臺,分別造成桃園、雲林和臺南等地的工業區淹水重創,而2015年5月全臺遇到67年以來的大乾旱,南北部工業大用水戶都面臨了限水之苦。

除了直接的災害性衝擊外,在全球經濟相互依存的情況下,2010年澳洲水患,使得國際煤炭價格隨之上揚;2011年泰國水災,沖垮的是全球的硬碟供應鏈;2012年美國遭受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熱浪與大旱,小麥、玉米與大豆等作物產量受影響,導致國際糧價上漲。間接的隱藏性經濟成本浮出檯面,都是產業需要面對的氣候變遷風險。

極端氣候已不再是未來式了,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在進行式!風險評估刻不容緩。「1月寒害的時候,屏東有些漁民將魚池挖深,在上層溫度下降時,下層還有一段足夠的溫暖空間讓魚兒生存,漁民再引入海水調節溫度。這就是調適。」申永順教授分享的漁業案例,說明各行各業都應有調適的觀念。

科學化評估,畫出風險地圖
風險應該如何評估?氣候事件發生的機率大小,除了受自然環境變異外,主要就是受到人為所造成的氣候暖化現象所致,而衝擊後果的規模大小又取決於系統(例如人文社會或自然環境的各種系統)面對氣候衝擊時的脆弱度與暴露度而定。

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曾於2012年提出氣候變遷的災害風險管理與調適的核心概念,說明災害風險會遭到氣候、暴露度與脆弱度的影響。暴露度由系統暴露於氣候變遷各種參數影響範圍之下的程度決定,而脆弱度指該系統面對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衝擊時的易受損程度。脆弱度越高,系統就越無法抵禦氣候變遷的負面衝擊。因此,氣候災害風險的大小會與氣候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機率、系統的暴露度及脆弱度呈正相關,而與調適能力呈負相關。

《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的8大領域中,每個領域都要做氣候變遷的風險評估,參考國外的風險矩陣(下圖),以「危害度」和「脆弱度」進行定義,將脆弱度與危害度的不同變項相乘,進行風險分析與管理。

在風險溝通時,將各種氣候變遷的風險因子彙整起來,整理成一致的風險溝通單位。一般多以量化的數字來計算,決策者就可以評估要怎麼挑選重點去改善,經過一段期間後確認是否達成目標,再進行氣候變遷風險的管理循環。我國的腳步並不慢,申永順表示,「能源局已經推動了3年的能源產業示範案例,並委由臺灣綜合研究院及工研院進行專案計畫,在這個領域中目前是各部會裡做最快的,而國外先進國家也是近5年才開始,由國家層級推動產業氣候變遷調適的實務管理工作。」

能源局推動此工作的未來願景,將是逐步推廣能源產業氣候變遷的風險評估與管理工作,並將評估結果依風險等級,繪製出臺灣風險地圖,即將我國各類能源產業(包括電力、石油及天然氣等)之地理位置與風險分布的關係,展現在整個臺灣的風險地圖中,並透過顏色區分不同風險等級區域。此外,亦可以電廠、煉油廠、電網輸配線系統,以及天然氣接收站為單一評估系統,進行工廠內部不同單元程序的風險評估,並同樣以顏色標示。例如,以網頁資訊管理系統進行設計,點進某電廠的連結,可以再細分廠區內的製程,選擇高溫、暴潮等氣候因子與衝擊程度,風險分布結果的畫面就出來了,紅色區域代表高風險區、黃色區域代表中度風險區等,這就是風險地圖的概念。

NCvs.4C
我國在環保署的推動下,已建構體系成熟的產業溫室氣體盤查機制,也開始推行調適的工作,接下來呢?申永順教授以聯合國的《國家通訊》(National Communications, NC)做對比,提出了產業4C的觀念,「在NC中,各國提出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量措施與調適策略,來因應氣候變遷風險,4C就是『Corporate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產業減緩方面,可以提出溫室氣體盤查與減量報告,調適方面,可以推動實務性管理後的調適報告,也可說明產業脆弱度與調適預防措施。二者合起來不就是產業版的NC內容嗎?」

不論是NC或是產業4C,都強調自行檢視與管控氣候變遷風險的重要性。在能源局委託環科公司的專案計畫中,已經開始推動能源產業,將氣候變遷風險管理的資訊上傳至能源局網站,以逐步培養國內能源產業氣候變遷風險的自主管理能力。

社會責任不只是做慈善
對一般企業來說,或許還感受不到氣候變遷調適的重要性,但市場已經不再等待。申永順教授以國際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為例,CDP是由全世界500大公司組成的非營利組織,自行設計氣候變遷風險問卷,邀請企業填寫並公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氣候相關之投資風險和機會的因應策略等資訊。不只是減緩,調適也是重要的考量,當企業開始自行檢視氣候變遷風險,並思考如何避免風險時,在整個國際供應鏈中,就比較容易維繫及爭取訂單,提升市場競爭力。

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根據歐盟之定義為「企業對其利害關係人造成影響時所應當負起責任的觀念,乃是持續承諾以公平及負責的行為使它的員工、家庭、社區或地方社會達到經濟發展、生活素質、社會凝聚、維護環境品質方面的提升。同時亦在生產、雇用、投資上,致力於改進雇用與工作品質,勞資關係如尊重基本權利、機會平等、無歧視,以及維持高品質的財貨與服務、人體健康、良好環境。」這不只是做慈善事業,捐款贊助而已,將氣候變遷的風險納入社會責任中,不論是對社會或企業本身,都是利人又利己,也是永續發展的經營之道!


 


關鍵字:脆弱度,危害度,調適,風險地圖,溫室氣體盤查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