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265
字型:
撰文/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張學孔教授 、臺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 陳雅雯執行長
圖片提供/張學孔、陳雅雯
為推廣綠色交通、健全公共運輸網路,近10年來全球各城市的公共自行車發展如雨後春筍般展開。根據Bike-sharing World於2016年7月所統計,目前全球共有1,006個城市擁有公共自行車系統,合計超過137萬輛自行車,每日肩負各個城市內第一哩和最後一哩的運輸服務。此外,還有320個城市正在積極規劃公共自行車系統,顯示全球對於發展公共自行車以健全都市運輸系統的肯定。
發展綠色運輸已是永續城市與運輸系統的共同政策方向。當中,用雙腳踩踏自行車就是綠色交通的最佳代表。自行車從過去因為經濟因素做為代步工具,到如今成為時尚、綠色城市與人本環境的象徵,經歷時代的轉折,終於又重新成為都市運輸系統中的重要一環。
全球從巨型都會至小型城鄉均有不同的自行車發展政策,有將自行車與慢行交通發展為主要運輸工具,也有都市透過公共自行車系統銜接公共運輸,形成無縫綠色運輸。例如,已經有超過1,500公里捷運路網的日本東京,宣布在2020年舉行奧運時,要成為全世界最友善的自行車城市;歐洲如荷蘭、丹麥以及德國的中小型城市,早有過半民眾以自行車通勤,自行車文化深植人心。
哥本哈根:以自行車道營造友善騎乘環境
以世界著名的自行車王國丹麥為例,其自行車文化就和自行車發展一樣歷史悠久,首都哥本哈根更是享譽國際的宜居城市與自行車友善城市。哥本哈根的面積89.78平方公里,人口約60萬人,目前全市道路長度約有700公里,小汽車數為12萬輛,而自行車數則高達65萬輛,為汽車數的5倍,成績傲人。哥本哈根自行車平均每日總騎乘里程約為127萬公里,相當於可繞行地球31圈。有高達8 成以上的家戶擁有多輛自行車,且在基礎設施方面,全市共有超過360公里的自行車道(Cycle Tracks)、24公里的自行車快速道路(Cycle Paths)、以及連接社區、公園及相關公共設施的43公里綠色自行車路廊(Green Cycle Routes),形成絕佳的友善自行車環境。
哥本哈根居民從1880年代起就使用自行車上下班,而在1920、1930年代就非常盛行使用自行車。在整個城市內常可看到社會各階層的人騎自行車擦肩而過,像是粉領族穿著高跟鞋騎車、總裁穿西裝騎車、家庭主婦帶著孩子騎車等,都是隨處可見的景象,顯見全民的高接受度。
然而,在1950年代汽車開始取代了自行車,在1960年代開始看到更多的機動車輛、高/快速公路的發展,造成環境的惡化、交通擁擠與事故的產生,整體生活品質隨之下降。之後,1970年初發生石油危機,全球對於地球有限的能源及永續發展的覺醒,對於綠色交通的發展也日益重視。像「無車日」活動的舉辦,逐步將步行與自行車慢行交通重新引入,哥本哈根更是多次透過公民參與方式,選擇以自行車取代汽車,以期追求更乾淨與人本的友善環境。
哥本哈根的第一條自行車專用道早在1910年就啟用,但是絕大多數的自行車道都是在近25年內陸續建置完成的。依據哥本哈根市政府2013年底所出版之「哥本哈根2013-2020交通安全計畫」(Copenhagen's Traffic Safety Plan 2013-2020),顯示該市在2012年每人每日出行的運具分配,其中有32%為自行車、其次是步行26%、公車或軌道車14%,合計綠色運具使用率超過7成。即便是冬季颳風下雪,仍有超過3成以上自行車使用者騎車上班與上下學。
「單」人的快樂!成為全球第一個碳中和城市
為深入瞭解自行車環境發展情況,並據以訂定相關建設計畫,哥本哈根自1996年起,每2年定期進行「自行車發展實錄」(Copenhagen City of Cyclists – The Bicycle Account),這個可視為哥本哈根市府對於自行車友善環境評估的檢討報告,且出版品已成為市民、民意代表、政府和媒體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同時用於檢視友善自行車環境的進展。
根據2014年統計,在哥本哈根「工作或上學」的旅次中,有45%是騎自行車,相較於2012年的36%,成長近1成。再進一步針對市民進行分析,則有高達63%的居民是以自行車完成每日上班及上學的通勤需求,顯示自行車對哥本哈根的重要性。
2016 年,丹麥提出一系列「Think Denmark」綠色轉型白皮書,針對創立綠色宜居城市與零碳排放目標,哥本哈根提出在2025年成為世界上第1個碳中和(Carbon Neutral)城市的發展願景,具體提出在2025年的發展目標,包括:75%的旅次是透過步行、自行車和公共運輸完成;50%的通勤旅次以自行車為運具;新增20%的公共運輸使用者(相較於2009年);公共運輸達到全面碳中和;20~30%的小汽車使用清潔燃料,以及30~40%的重車使用清潔燃料。
在這些具體的規劃下,哥本哈根亦有相關配套措施與行動方案,值得臺灣中小型城市學習。此外,哥本哈根在自行車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置、交通法規、行車安全以及公共運輸整合等方面的技術能量,也透過「丹麥自行車大使」(Cycling Embassy of Denmark)機構,在國家策略協助下向全世界做技術輸出,展現十足行動力。
臺灣:微笑單車,驚艷各國
順應全球發展綠色低碳交通發展趨勢,鼓勵以慢行交通(Active Mobility)連結公共運輸路網形成無縫運輸之服務,臺灣各縣市亦積極籌劃推動中。目前已有臺北市、新北市、高雄市、臺中市、桃園市、新竹市、彰化縣、臺南市、屏東縣等共9個縣市,以不同形式與營運模式推動公共自行車系統,且車站數已超過930站、車輛數達到2.2萬輛。其中,臺北市的微笑單車(YouBike)更曾創下每車每日周轉率高達12次之紀錄,讓世界各國為之驚艷。
由於臺灣是自行車製造王國,加上近年來公共自行車的蓬勃發展,以及各項自行車友善環境之努力,成功獲得歐洲自行車聯盟(European Cyclists' Federation, ECF)的青睞,在今年(2016)於臺北舉辦世界自行車城市大會(Velo-city Global 2016),吸引來自全球40餘國、超過千人的熱烈參與,也為臺灣自行車發展奠定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而在2013年至2016年籌辦過程中,對於主辦城市臺北也帶來自行車環境提升的具體正面效益,包含: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倍增、城市自行車道與路網的建設、自行車與其他公共運輸整合等。
以一條龍模式,向國際拓展技術能量
歸納發展慢行交通與公共自行車成功的國家都市,可以發現各有不同發展背景與特色,尤其臺灣除了6都人口超過150萬,其他大多是20~60萬人口的中小型城鄉,因此哥本哈根與歐洲許多中小城市的轉型發展自行車與生態交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另就友善自行車環境的整體政策規劃面,有一些成功關鍵因素值得各縣市政府參考,例如:明確的發展願景以及分年分期的發展目標與計畫,城鄉發展、都市計畫、交通、工務及環境保護等局處協調整合;投入自行車道、路網與場站等充分資源,完善綠色運輸基礎建設;強化交通安全教育與宣導,培養自行車與慢行交通文化;融入國際夥伴、引入新技術與新觀念共同推動新能源與低碳綠色運輸等。
事實上,臺灣在公共自行車與多元運輸系統整合上已獲得國際肯定,自行車已由休閒遊憩逐步轉向都市通勤功能,特別是在臺北與高雄都會區,公共運輸與公共自行車的整合服務已成國際標竿。此外,臺北公共自行車在公私部門協力推動下,已經有能力技術輸出,讓臺灣在公共自行車共享系統的規劃諮詢、營運管理、動態資訊、付費機制以及系統整合,可以「一條龍」地協助其他國家地區進行系統建置,這也正是臺灣向全球展現生態交通技術能量與國際貢獻的絕佳機會。
關鍵字:自行車,哥本哈根,綠色運輸,永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