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7
採訪撰文/鍾嘉雯
點閱人次:
1716
字型:
圖片提供/台灣經濟研究院
經濟部能源局與德國在台協會於5月3日假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18臺德能源轉型論壇」,探討儲能、智慧電網和公民電廠在能源轉型中扮演的角色,活動圓滿成功。
經濟部能源局5月3日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18臺德能源轉型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產官各界與一般社會人士共同參與,探討儲能、智慧電網和公民電廠在能源轉型中扮演的角色。論壇吸引約200人參與,會中邀請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德國「未來能源計畫」能源轉型專家顧問齊辛博士(Dr. Hans-Joachim Ziesing)進行專題演講,分享台灣和德國的能源轉型經驗。
能源轉型構面包括推動再生能源、儲能、節能及智慧系統管理等項目,林副執行長認為台灣能源轉型的挑戰才正要開始,政府也努力推動太陽光電2年、風力發電4年等再生能源推動方案和智慧電網布建、新節電運動等措施。齊辛分享德國從1990年開始推動的能源轉型經驗,目前德國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超過三分之一,並努力推動2022年核能電廠全面退役,期望在2040年溫室氣體減量40%。
齊辛認為,德國非核計畫、溫室氣體減量和降低能源進口依賴度的目標和台灣相同,雖然台灣在能源轉型起步較晚,但有各國經驗可供參考,因此不是從零開始。他參與臺德論壇已經有3年,十分肯定台灣近年再生能源發展,相信台灣的轉型之路可以比德國更快、也更成功。
德國科隆應用技術大學史塔德勒博士(Dr. Ingo Stadler)則介紹儲能系統與再生能源搭配,因德國法規規定屋頂太陽能發電需全部都賣給電網,再向電網買電,一來一往之間線損較高,也有高額的稅金,若可搭配儲能系統將太陽能自儲自用,將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
德國長期的能源轉型過程中,民眾的認知是否有改變?
齊辛認為,其實一般民眾都正向看待能源轉型,就像詢問民眾是否支持和平,大多數人都是持肯定態度一樣,但若是詢問利害關係人如褐煤產地的居民,他們則是反對煤電退場,同時要建設變電所等設施也常被當地居民抗議,因此在能源轉型的民意調查和溝通上都應更為細緻;林副執行長則分享能源轉型白皮書的對話經驗,認為藉由預備會議、專家協作和公民對話3階段的意見交流,可作為公民參與能源政策的典範。
德國在臺協會歐博哲處長表示,德國非常支持台灣共同邁向能源轉型之路,互相學習,以公民電廠為例,目前雖然才剛開始起步,但未來將會扮演重要的角色。經濟部曾文生政務次長表示,台灣和德國是能源轉型上高度合作的夥伴,德國先走過充滿挑戰的改革之路,台灣也正開始要走,如何在再生能源發展的目標下維持穩定電力供應,電網和儲能是重要的課題;政府也完成修正電業法,提供電力直供管道,讓公民參與電廠更可行,推動能源永續發展。
本次論壇透過德國能源專家的分享,瞭解德國能源轉型的政策與做法,也為我國能源轉型的挑戰提供借鏡與參考。
圖片提供/台灣經濟研究院
關鍵字:智慧電網、儲能、公民電廠、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