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901
字型:
撰文/曾君儒
圖片提供/台北大學資源所
有別於傳統教室中只有1 位老師的情景,台北大學資源所的實習課堂上,除了修習課程的研究生們,同時還有5 位指導老師。到底是什麼樣的課程需要讓系上精銳老師盡出呢?
當去(102)年工研院開始製作臺灣 2050 能源供需情境模擬器後,即邀請許多不同立場的團體進行路徑規畫的工作,而台北大學資源所即是其中1 個具有指標性的團體測試代表。
源起,與2050的相遇
當臺灣被點名國民的碳排放量常駐世界前20 名、總碳排放量占世界的1%,這已經不是能夠任意漠視的問題了,因此台北大學資源所的教授答應了工研院的邀約,並以課程研討來發展該所的代表路徑。而攤在眼前的,是十分具有挑戰性的階段目標,如何達到環境與經濟並重的狀態,則是接下來要介紹的內容。
北大的「綠色成長」路徑
「這個是我們經過判斷後可行,且預期能達到的路徑」黃政仁同學說明,北大資源所的路徑命名為「綠色成長」,這4 個字的背後包含了同學們的滿心期望,希望經濟能持續發展、民眾也不會因為能源供需受到負面影響,並擁有良好的環境支持,最終能達到「國富民安」的願景。
同學們認為,在GDP 以幅度1 ∼ 2% 穩定成長的前提下,在能源供給面的部分,要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再生能源的比例,以降低碳排放量;針對敏感的核能問題,他們秉持著穩定轉型的想法,認為核一、核二、核三可以繼續延役,核四廠不商轉為終極目標。而依照工研院制定出的4 大能源供需技術部門(運輸、工業、服務業、住宅),他們發現臺灣的工業、服務業影響能源供需層面較大,也許應該從提升工商業的能源效率下手;而運輸與住宅則是與國人的生活型態與產業結構有著密切關聯,若要降低碳排放量,可以從生活型態逐步改善、產業結構逐漸轉型為服務業等觀點思考。
折現率,提醒跨代正義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資源所還針對系統內建的1 個計算率提出補充,「我們希望可以降低折現率」李育明教授解釋,用較白話的講法,這是1個判斷「明天是否會更好」的計算率,就目前工研院放入系統內的折現率來看,「我們認為有點過於樂觀了」因為在氣候變遷的前提下,「明天」應該是讓人憂心 的。
折現率不單單只是呈現數字的高低,背後所代表的是我們對未來世代的看法,是重視後代子孫呢?還是當下的自己能否及時享受比較重要?因此在這次的路徑規畫中,北大資源所也將針對與折現率相關的「跨代正義」的議題回饋,希望能藉此提醒大家,要努力減緩氣候異常的問題與環境永續的責任。
同學們的個人回饋
為期20 堂課的實習課,每每都在腦力激盪與不斷推翻舊想法的時光中渡過,身為實際操作模擬器的人,同學們都有著滿腹的心得與感想要分享。
「它可以清楚呈現我們的想法。」資源所同學表示,這套模擬器可以向沒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們展示各種清楚的數據,能用簡單的方式告訴大家,在做出選擇的同時,也必須付出相對等的代價,是1 套能將心中願景藍圖清楚呈現給外界審視的載具。由於介面與操作都簡單明瞭,相信日後商管、社會科學等相關系所也會有機會觸碰到這類議題,到時候就能看到不同團體的態度與立場,是一個很棒的溝通工具。
教師點評
透過這次實習課的參與,明顯可以感受到政府成功跨出的第1步,開始讓各界參與這種公共議題,也希望能藉由這個難得機會,回饋給工研院以提供後續調整修改。
資源所教授張四立特別點出,這堂課程中的學生與教師都來自不同的背景,課堂上討論的議題也是橫跨不同的領域,涵蓋了生活型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國土利用、生態保護、溫室氣體減排等,透過這樣的主題,期望學生能瞭解到現在所需要面對的全球變遷,就是一個需要跨領域解決的大問題。而面對這個需要長期討論的題目,張四立希望能建立起學生的思辨能力,讓思維更具前瞻性、能對未來做出更多的調整與關懷。
資源所教授錢玉蘭則認為,目前臺灣民眾普遍習慣低能源成本的環境與各種補貼政策,但事實上我們沒有相對應的條件,若一直持續下去,政府將很難建立起相關的制度。相較於過去大家各說各話吵翻天,且往往夾帶著大量錯誤訊息,現在臺灣2050 能源供需情境模擬器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讓大家知道每一種選擇決策後所連帶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大。也希望這套系統能讓有興趣的人都看得懂,並瞭解相關的議題,「否則,相信多少官員下臺都是沒用的。」錢玉蘭打趣的說。
學校是未來社會的縮影,而學生們則是未來世代的主人翁,不同於其他有預設立場的職業公會或是環保團體,北大資源所同學們所設計出來的「綠色成長」路徑,少了利益的拉扯、激進的想法,多了更彈性的思考與全面性的考量,他們願意犧牲掉當代部分經濟成長的幅度,換取後代永續發展的機會,這也就是他們一直強調,要用跨代公平正義結合綠色成長因應氣候變遷的途徑,最終才能達到心中所冀望的國富民安願景。
關鍵字:綠色成長,跨代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