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旋轉吧!大風車

2014/02/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907

字型:


撰文/曾君儒 圖片提供/千架海陸風機辦公室、李明安、上緯公司、永傳能源公司

瞭解了離岸風力發電機的國內外情勢後,你是否對目前臺灣發展的現況感到好奇?以下將分別透過訪談千架海陸風力機辦公室、海洋大學院長與2 家已簽約的示範獎勵案開發公司,帶你更仔細看看,這項準備起飛的產業。

訪千架海陸風機辦公室 經理 張永源

政策轉商機

談起千架海陸風力機辦公室在臺灣發展離岸風力中扮演的角色,千架海陸風機辦公室經理張永源滔滔不絕地細數他們所要負責的工作,從離岸風電相關法規的擬定、評選、一直到協助簽約等,都包含在他們的職責範圍內。除了肩負起能源局與民間企業間的溝通橋樑,也需不斷思考如何加速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我們希望能將政策轉換成商機,吸引產業界的投入。只要能帶起相關技術研發與投資,就能提升產值並增加無數的就業機會。」張永源興奮地說。

在地化的離岸風電

張永源認為離岸風電是一種在地化的產業,不同國家所要面臨的問題各異,臺灣需面對各種環境與技術的挑戰,重頭戲在於經濟融資問題,這也是為何政府除了現有的躉購費率外,還額外頒布了示範獎勵案的主要原因,就是試圖降低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力。

談起臺灣現在剛起步的離岸風力發電切入的時機如何,張永源樂觀的表示,政府當初也考量到國內相關產業發展的時間,設下了2030 年需完成3 百萬瓩的發電目標,就是希望能一步步將主控權拿回來,例如發電、製造與服務業等,最終都希望能回歸本土產業。如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與躉購機制也已公布,甚至還規畫了針對風力發電的溝通平臺,經由以上幾點,幾乎已經明白告訴我們,執政者對這項綠色產業有多大的決心。

訪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科學與資源學院 院長 李明安

沒有類似範本,只能自己摸索

無論是什麼產業,大家都並不樂見隨之而來的環境損害,而離岸風力發電的啟動,到底對擁有豐富生物資源的寶島,有著什麼樣的衝擊呢?「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海洋大學海洋科學與資源學院院長李明安表示,以相同緯度的地區來看,臺灣算是第1 個發展離岸風力的國家。臺灣動植物種類多樣但數量稀少,卻始終缺少完整統一的全面性物種調查與紀錄,至於風力機建下去後到底會發生什麼問題,沒人敢真正擔保。

「因此若從海洋生態的角度來看,我們會建議可以事先設立保護區、結合定置漁網多元利用、推動生態系為基礎的產學方案。」李明安認為許多研討會往往將議題放在技術、發展與效率面上,應多納入生態面的考量,畢竟國外也是經過多年生態觀察研究,才敢打樁進海底的。

生態破壞還是新生魚礁

而針對離岸風力機一直有著正反兩極的意見,例如有人認為海底打樁工程會捲起泥沙、破壞原有的生態與棲地;也有離岸風機可形成人工漁場,除了形成新的生態食物鏈,還能增加經濟效益的說法。這些想法都各有案例與根據,但對於臺灣來說,都只是參考而已「畢竟得等到做下去的10 至25 年後,真正的結果才會出爐」。但長遠來看,生態系統其實是活的,並有可能隨著環境改變而適應,甚至形成新的生態圈,大家也不必抱著太悲觀的想法。

而在開發過程中如何與當地漁業和平共存,恐怕是另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目前臺灣對風電的宣導還不夠,面對沒有共識的漁民,將增加開發商溝通的困難度。李明安提醒,政府若能居中協調,以合作方式代替補償辦法,才是長久之道。

訪海洋公司籌備處(上緯公司)董事長 蔡朝陽

堅持把事做到最好,打破環評通關記錄

「我好久沒有休假了!」上緯公司董事長蔡朝陽一見面就笑著說,他們籌備離岸風力發電的工作已經3 年多,光籌備就耗費超過1 億3 千萬的成本。過程中充滿了大量工作,從選廠址、地質調查、纜線位置的確認等,全部都得靠自己。

最大的關卡就是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他們都說從沒看過如此用心的開發商」,秉持品質的堅持,加上能源局的大力協助,他們僅花了5 個月就通過環評審查,打破臺灣史上最快通關紀錄,獲得環評委員一致的讚許。

成本資金仍是重要關鍵

目前除了要與開發當地漁民取得協商、向政府各部會取得同意等這些繁雜手續外,還要面臨技術匱乏的問題,畢竟臺灣目前還沒辦法獨自在海上豎立起一個5、6 百噸重的東西。但這些對企業來說都還不是最困難的障礙。「銀行的貸款與金融業的協助要是沒有下來,我們很難撐下去。」蔡朝陽語重心長的說。融資問題其實需要透過政府出面跨部會協調,才有辦法解決,但目前銀行因為沒有政府的擔保、對新興綠能產業的陌生,都不敢貿然投資,反而是英國、法國、丹麥的銀行相繼釋出善意,形成一個微妙的現象。

決策者仍是開發商的風向球

蔡董事長笑說這個事業沒有什麼特別,就只是秉持著想要對地球盡一份心力的單純想法,希望能跟隨政府的腳步,盡快讓綠色風電順利運轉。對於臺灣離岸風力發展的未來,他仍抱持著樂觀的心態,認為只要政府能持續發展並推廣綠能產業,企業界也一定會兩肋插刀、全力相挺。

訪福海公司籌備處(永傳能源公司)董事長 林鑫堉

邀請結盟布局未來

「我們是全臺第1 個能自己測風的開發商,」永傳能源董事長林鑫堉自豪的向我們介紹。永傳能源為了呼應政府的本土化政策,特別結合台船公司與世紀鋼鐵,企圖扶植海事工程與鋼鐵結構的製造業,建立完整的產業鏈結構,避免日後維修運轉還得仰賴國外廠商。

進行開發時,除了希望政府能積極擔任部會協調、融資保證等協助外,永傳能源希望政府能夠考慮針對臺灣的海象、地質等發起國家型的研究計畫。「並非我們吝於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是廠址不同、接觸條件也相異,無法套用到其他的研究上面,易失去精準度。」若能由國家進行大範圍整合,建立起相關數據資料庫,日後也能回饋到國家其他研究需求上。

他們透過觀察他國的風電業,發現英國積極做到總裝置量最高、持續技術輸出,總體實力而言,發展得相當不錯。因此永傳能源認為臺灣若能搶得亞熱帶離岸風力發電的先機,將來也能建立起這地區的影響力,這部份值得政府思考與學習。

可觀的未來效益

永傳能源已經自行測風9 年,還邀請國外專家進行模擬風速(9 ∼ 9.6 公尺/秒),以50 米水深區域來看,整體發電潛能高達6 百萬瓩。相較政府為2030 年設下的目標,永傳能源覺得臺灣離岸風力潛力可不只這樣「我們認為實際上的潛能有6 百萬瓩,甚至是10 百萬瓩。」

經濟方面,永傳能源初步估計,產業若能達到百分之50 本土化的目標,可創造90 億產值,新建立的產業鏈也會增加約15,000 個就業機會,預計會吸引30 億左右的外資,整體而言是很紮實的。

目標遠大、落實政策,綠色未來就不遠了

「技術專業是我們廠商的責任,但國家的社會氛圍,仍需政府去營造。」林鑫堉認為,臺灣已經蓄積了多年能量,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制定則是很好的啟動機制,只要政府能夠訂出夠遠大的目標,讓業者能看見未來,便能拾起決心,一起向目標推進。「而相對的,政策落實與否將影響事情的成敗,但若沒辦法產出好的問題解決機制,就只是在消費綠色能源這個概念而已。」林鑫堉嚴肅的下了結論。

透過不同角度來看臺灣發展離岸風力發電,似乎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思考與討論,但由於離岸風力發電是個因地而異的再生能源產業,目前也只能針對各地的特殊性進行研究與建設。但不論環境有多困難、條件有多缺乏,我們仍能看到這塊土地上那群默默為了潔淨能源而努力的人們,憑著一股傻勁在做良心事業。

其實再生能源最重要的關鍵還是需要民眾支持,若沒有堅定的民意做為後盾及善意的社會氛圍鼓勵,不管制訂多少政策與獎勵示範,相信都是枉然。


關鍵字:離岸風力發電,風力發電離岸系統示範獎勵辦法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