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930
字型:
撰文/羅彗瑋、徐玉杜、吳郇真、楊斐喬 圖片提供/工研院綠能所
今年以來,國際上陸續因為極端氣候事件造成重大災情,例如暴風雨使英國泰晤士河上游決堤且水位達到200 年重現期距等,隨著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現今各國都積極關注能源供給設施是否足以因應未來規模更大或更為頻繁的極端氣候型態。
為通盤瞭解國內能源供給設施之氣候變遷風險與衝擊,經濟部能源局自民國99 年開始推動建立氣候變遷風險評估方法與工具,並委託工研院依北、中、南、東及離島等地理區位特性與能源類別,以由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逐年推動能源供給設施風險評估與調適能力強化等輔導工作。
鎖定關鍵衝擊,對症下藥
以蘇澳供油服務中心為例,其能源設施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聚焦於「降低供給能力之損失」,輔導團隊透過資料建置及氣候風險辨識等工作,鎖定「平均氣溫上升結合鹽害造成設備腐蝕」、「暴雨淹水」及「坡地災害」等關鍵氣候衝擊項目,將設施依不同群組進行關鍵衝擊項目的危害度評估,再依設施回復時間進行脆弱度評估,並提出風險分析結果與調適管理措施。
蘇澳供油服務中心距海岸僅2 公里,輸油管線易受到鹽害的腐蝕,目前已針對地面上的明管,採行白天每小時、夜晚每2 小時巡檢的方式,一旦發現管線破損即進行改善;而對於埋在地下之管線,以每3 個月進行防蝕電位檢測,每5 年進行緊密電位檢測,若察覺破損之虞即安排開挖驗證與改善作業。另位於室內或半室內的電氣室,則採每半年檢測設備,以減少鹽害的腐蝕風險。
輔導團隊建議,雖然中心已針對明管與地下管分別擬定巡檢與檢測程序,但隨著未來平均氣溫持續增加,仍應特別留意鹽害腐蝕速率可能加快的影響,並定期檢討巡檢與檢測頻率是否應縮短,以加強保護措施。
蘇澳供油服務中心的油槽庫區,過去曾因颱風帶來的暴雨、坡地災害等造成排水系統阻塞而淹水,中心已於100 年度設置防水閘門加以防範。另依經濟部中央地調的資料來看,庫區與聯外道路都有岩屑崩滑潛勢、發生土石流潛勢及降雨促崩潛勢的風險,雖然中心於100 年時已在邊坡利用縱橫溝工程將雨水引流至滯洪池,或設置節制壩以抑止溝床與溝岸沖蝕,但隨著極端強降雨頻率增加,降雨促崩發生的頻率亦隨之增加。
輔導團隊建議,後續仍應持續注意現有調適防洪措施是否足以因應未來的極端氣候事件,雖然蘇澳供油服務中心區位的暴雨淹水潛勢不高,但仍要留意未來極端氣候造成短延時強降雨(如1 小時或4 小時)或24 小時延時強降雨事件,因頻率與強度皆增加後可能造成的災害,並檢視庫區的排水能力或防水閘門是否足以負荷等議題。
面對潛在危機,仍需嚴陣以待
輔導團隊透過簡易的風險評估工具,並參考蘇澳供油服務中心的歷史經驗,經氣候風險辨識、危害度與脆弱度評估、風險分析之後,瞭解各項供油設施之氣候變遷風險,作為未來因應極端氣候事件或研擬相關調適措施之參考。
隨著研究資料的更新與完整,仍應持續修正風險評估報告,以便掌握極端氣候可能造成的潛在衝擊,同時針對高風險設施進行調適成本效益分析,以強化其調適能力。
關鍵字:調適,危害度,脆弱度,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