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122
字型:
▎撰文/林珮芸 ▎圖片來源/ © Solar Decathlon Europe / jflakes.com、交大蘭花屋計畫團隊、https://www.flickr.com/photos/sdeurope/sets/
「都市」是現代人既愛又怨的生活空間,該如何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於城市中創造出永續的綠意循環,同時增添空間美感?「2014 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Solar Decathlon Europe 2014)的得獎作品給了我們答案。且看來自義大利的冠軍隊伍RhOME for denCity如何在簡單中創造不簡單,以及獲得「城市設計獎」的交大蘭花屋如何同時解決建築、城市與能源問題。
綠色建築的世界盃
「家」是城市最小的單位,也是組成城市風格的結構分子,從「家」的建築延伸出的綠能城市,宣揚綠(能源)與藍(保水)的環保概念,藉由教育與生活實踐推動公共意識並進行社會改造,是「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Solar Decathlon)的宗旨。這項由美國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推動的國際指標性競賽型博覽會,以研發新世紀永續社會的智慧生活環境與居住實驗方案為目標,自2002 年於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首次舉辦以來,已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研發團隊展現其前瞻研發能力並落實與社會接軌的盛會。
在「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中,美國盃和歐洲盃是最重要的競技場,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團隊,必須在短時間內,以有限的資源和人力,於大會現場架構出建築原型。這項競賽可以說是綠色建築的創新大會(start-up),尚未社會化的職場新鮮人,少了業界的框架,反而更容易將天馬行空的創意付諸實現。評分焦點除了團隊合作和國家文化特色的展現外,是否具備解決該地點社會問題的能力以及與未來接軌的落實程度也是評選的重要項目。
「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包括10 個指標;建築(Architecture)、 工程與構築(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電力平衡(Electrical Energy Balance)、 舒適度(Comfort Conditions)、 房屋效能(HouseFunctioning)、大眾傳播與社會意識(Communications & Social Awareness)、都市設計,交通與可及性(Urban design, Transportation & Affordability)、 創新(Innovation)及永續(Sustainability)。永續生活與未來智慧城市聽起來似乎遙遠,但對「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的競賽隊伍來說,他們要蓋的不是博物館也不是中看不中用的樣品屋,而是真正能夠透過建築設計傳達永續理念的實品屋。
本次賽事的核心思想為「學生競賽」,參加者皆為大學團隊,以傳遞永續能源與未來智慧綠生活的概念,在教育下一代的基礎上著墨,創造由下而上的社會共識。而將理想建築落實,必須要擁有足夠表達看法與傳遞理念的溝通能力,因此在訊息傳播方面,各團隊更藉由專屬網站與簡報,與一般民眾溝通綠色建築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自2002 至2013,12 年間已有152 個大學團隊參與此一跨領域之永續綠能住宅原型之研發;目前累計已有17,000 個大學/產學人次投入。今(2014)年「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於6 月27 日至7 月14 日假法國巴黎凡爾賽宮花園「太陽村」(La Cité du Soleil®)舉行決賽,來自義大利羅馬的團隊RhOME for denCity靠著簡單中的不凡擄獲評審青睞勇奪冠軍,而臺灣交通大學團隊Team UNICODE則以「蘭花屋」(Orchid House)首度參賽即以滿分獲得都市設計獎第1 名、創新獎第2 名及能源效率獎第3 名的殊榮。
減法設計,讓建築呼吸
榮獲本屆冠軍的RhOME for denCity 外觀以紅白為底,簡約樸實,其核心精神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少和多之間需要大量創意的流動。羅馬古城面臨的城市轉型問題,其實也是歐洲許多國家的現況,RhOME for denCity 團隊提出以「家」和「稠密」為主題的概念,期盼透過「共享空間」及「智慧建築」降低建築勞力與成本,讓房子隨著家庭成長而有不同需求時可以彈性轉換;並利用輕巧的材質讓房屋變得容易組裝且耗費較低的能源。
此外,科技的適時監控可以提醒屋主減少物質的消費。特別是家中的重要區域如客廳和主臥室,可利用大量採光減少能源浪費。對於房地產業主來說,必須思考未來的城市人口,他們可能多是單身、年輕夫婦、暫時性的勞工或銀髮族。家庭結構的改變可能讓人降低購屋慾望,輕巧的房子因此變成容易暫時棲身的空間。而為了與智慧建築結合,建築工人必須學習新的技術,居住者也必須要改變擁有私有空間的觀念。「共享」、「共有」讓空間多了創新的可能,人類的智慧累積亦將改變下一世紀的社會。
羅馬最主要的太陽能源來自夏天的日照,如何利用這些能源及在地建材,將被動的建築轉化為主動的能源儲蓄,將會是羅馬最大的優勢。羅馬建築可以應用在多數歐洲建築,義大利對於建築高度有嚴格的規定(不超過3 層樓),在這樣的限制下,參賽團隊必須要善用牆的構造,讓更多的光線在柱列間穿梭、讓風穿透讓建築呼吸。種種的務實面為RhOME for denCity 團隊贏得評審的讚許,最終獲得競賽總冠軍。原來,最簡單的需求是最不簡單的任務。
一段記憶,重塑屋頂美學
而今年7 月從法國傳回捷報的交大Team UNICODE「蘭花屋」,同樣解決了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蘭花屋」的創意構想來自於隊員小時候爺爺種植蘭花的記憶,這也是所有臺灣人不陌生的景象。蘭花屋有「Green Core、Blue Sky、PowerHouse」等3 個主要核心思想,希望以綠能作為核心價值,創造新的天際線、同時期許蘭花屋成為改造社會的強力引擎。在蘭花屋中有綠色植物與蘭花構成的空間,除了調節室內溫度、為室內進行換氣外,還可利用回收水資源澆灌植物。傾斜的屋頂除了有太陽能發電系統外,還有便於回收雨水再次利用的功能,不但消化了臺灣夏季降雨密集的排水問題,亦可改善都市熱島效應。
回應到都市層面,Team UNICODE 團隊分析,臺北4 到5 層樓的公寓及街屋共占了百分之48.29 的比例,這些居住空間裡充滿著頂樓加蓋與鐵皮搭建,在視覺上缺乏統一的美感。因此以更新都市天際線、創造都市再生機制為想像的蘭花屋,將取代臺灣屋頂亂象,改善臺灣現階段的屋頂美學,並且提供一個新形態的社交空間。令人會心一笑的蘭花屋,確實代表臺灣的困境和希望,同時也為現代建築找到了分享的公共空間。
羅馬厚牆的美麗與哀愁,為RhOME for denCity 團隊提供了改造靈感;臺灣雜亂的鐵皮屋文化,也讓蘭花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神奇魔力。都市天際線、城市新美學,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 Solar Decathlon 官網http://www.solardecathlon.gov/
2. 國立交通大學秘書室/ 建築所http://www.pac.nctu.edu.tw/News/news_more.php?id=741
3. 國立交通大學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蘭花屋計畫團隊 sde.tw
關鍵字: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交通大學,永續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