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林子倫:氣候資金左右杜哈談判--國際氣候會議缺乏危機感

2013/02/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993

字型:


▓採訪、攝影:林子倫(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檔案夾>

林子倫小檔案

專長:能源與氣候政策、國際環境政治、審議式民主
職稱: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經歷:美國德拉瓦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中心助理研究員、韓國首爾國立大學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環境規劃研究院 訪問學人

此次參訪杜哈氣候峰會,印象最深刻的是,菲律賓代表Naderev Sano在當地經歷Bopha颱風肆虐過後的一席感性演說,為了訴求各國的具體行動,他說:「即便我們在這裡繼續猶豫和推遲,喪鐘仍然會接近。」感性的訴求引起了全體代表的共鳴,因為極端氣候以及其他自然災害的接連發生,已經造成了各種災難。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8次締約國會議(COP18)在卡達杜哈(Doha)延後1天落幕,最受矚目的是,各國同意自2013年開始京都議定書第2承諾期,為期8年,這項決議回應了京都議定書第1減量承諾期即將在2012年到期的迫切性,並且延續確認了2011年德班氣候會議針對京都議定書存續的關鍵決定。

在杜哈氣候會議也通過被稱為「杜哈氣候路徑(Doha Climate Gateway)」的十多項重要決議,包括在2015年前達成一項具有約束各國溫室氣體減量的協議,並在2020年生效;綠色氣候基金的啟動、探索新市場機制(New Market Mechanism)的工作計畫、以及「德班強化行動平台的特別工作小組(Durban Platform, ADP)」的啟動,開展新一輪「低碳發展路線圖」的談判等。其中,德國、英國、法國、丹麥、瑞典及歐盟執委會同意在2015年前,提供發展中國家60億美元的中程資金(mid-term finance)的承諾,這是打破會議最後僵局的關鍵轉折。

NGO:資金承諾不足

杜哈氣候談判本質上就是一個過渡性(Transitional)的會議,這次大會的重要任務即是確保京都議定書第2期的付諸實踐,以及結束兩個特別工作小組(AWG-KP和AWG-LCA)的任務,並透過「德班平台」特別工作小組的開始運作,規劃在2015年前,通過一項全球性的氣候協議。若是對照氣候公約秘書長Christina Figueres在會前提出對COP18大會的4項期許,包括:

一、對京都議定書做出的第2期承諾,由討論化為從2013年1月開始的具體執行。

二、在AWG-LCA支持下的基礎架構付諸實踐,同時討論其他尚未解決的議題。

三、對發展中國家資金支持做出具體承諾。

四、認知到面對氣候變遷議題廣泛結盟的必要性,提升與地方政府及城市等政府機構、私人部門以及公民社會的合作。

基本上筆者認為,此次會議或許已大致完成其任務。然而,所謂的京都議定書第2承諾期的無縫接軌,事實上並未帶來更具有企圖心的全球氣候框架,而是意味著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只約束了當今全球15%溫室氣體的排放,無怪乎引發小島國家聯盟等發展中國家、NGO與青年團體對於大會中決議資金承諾不足、沒有積極減量目標有些不滿。

土耳其、加拿大、澳洲不減反增

就以往的觀察與研究,檢視京都議定書的成效,根據最新發布的締約國排放資料,從1990年到2010年,所有附件一締約方的溫室氣體排放全部總量(計入土地利用和林業)降低了52.6%,若扣除東歐等經濟轉型的國家,附件一非經濟轉型締約方國家實際總排放量增加4.1%,其中歐盟整體下降16.8%,而歐盟個別國家中,英國減少23.5%,德國下降21.7%,法國減少8.6%,挪威減少49.1%,而俄羅斯更是減少高達54.7%。反觀土耳其增加最多,高達147.5%,加拿大增加46.4%,澳洲增加18.8%,美國則增加8.6%。若對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布的「2012排放差距」報告,即使所有國家都履行其減量承諾,至2020年仍將有8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差距,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水準仍比預定目標高出約14%,顯現大幅度全球減量的迫切性。

上述數據顯現各國或國家集團的排放程度差異極大,以美國為首的工業化國家,包含加拿大、澳洲等所謂的「傘型國家集團」,其溫室氣體排放大多維持增加的趨勢,政策立場大略保持一致,不過由於日本、加拿大、俄羅斯及紐西蘭等國先後宣布不加入京都議定書第2承諾期,也使得工業化國家集團間的談判立場趨於複雜。

美國原地踏步,歐盟仍是領導國家

美國眾議院曾經於2009年通過Waxman以及Markey共同提出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該法規定美國的中程目標是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2050年則減少83%,這是美國總統歐巴馬競選總統時的政見。不過,歐巴馬在第1屆任內深陷「健保政策」與「國內政經」的泥沼,在能源氣候議題上未能有重大的開展。而氣候變化也未成為此次美國大選的重要議題,後續是否有新的政策立場出現,值得觀察。

美國的減量目標不僅比京都議定書中原本美國承諾的目標倒退,與歐盟的主張差異更大。歐盟近年來取代美國成為氣候政策的領導國家,企圖在下一波低碳經濟轉型提升其在綠色經濟時代的全球競爭力,歐盟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設定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在1990年的基礎上削減20%。事實上,歐盟很有可能在近期內提前達成上述目標,因此許多發展中國家呼籲歐盟採取更積極的目標,在2020年前減少30%,可以預期,在未來的氣候談判上,歐盟將繼續扮演氣候協商的關鍵倡議力量。

最戲劇性的一幕:AAU的使用

這次在杜哈氣候會議上,所觀察到最戲劇性的一幕,就是在延會週六下午全體會議中,爭議的焦點在多餘的溫室氣體排放配額(Assigned Amount Unit, AAU)的使用,以及它是否得以被移轉(carry-over)至第2承諾期的爭辯。對超過京都議定書減排承諾的締約方,依規定得以將其多餘的單位轉賣給其他國家,然而當今具有多餘AAU的國家,包括俄羅斯、烏克蘭和波蘭,所具備的多為「熱空氣」(hot air)單位,也就是並非來自於真正的減排,而是由於轉型至市場體制的經濟衰退所導致的結果。

支持限制多餘AAU以確保排放承諾的一方,面對來自主張不應受到處罰一方的挑戰。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代表試圖杯葛AWG-KP的結果,而機警的COP18主席在注意到俄羅斯舉旗前,就技巧性的敲下了槌子,通過該決定,如此的作法獲得各國的掌聲,並成功地限制了多餘AAU的利用以及唯有參加第2承諾期的國家得以利用。

通往新公約的路徑

從大會決議來看,AWG-LCA工作小組在杜哈會議的終止超乎預期的平淡,完全比不上在5年前COP13會議通過峇里島路線圖時,各國的興奮與掌聲。當時,各國代表將其視為一大「突破」,象徵著「多邊談判的新紀元」。然而,AWG-LCA到底留下了什麼?它是否真正達到了它的目標,值得進一步檢視。值得一提的是,當數年前,小島國家聯盟在AWG-LCA提出關於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的概念時,仍有許多質疑,卻在杜哈會議確立了一套制度,以補償開發中國家遭遇到如海平面上升的災害損失,這可能是此次會議另一項非預期的成果。

前面曾提到,菲律賓代表Naderev Sano感性的訴求引起了全體代表的共鳴,然而可惜的,國際氣候談判會議並未有相對應的危機感。雖然在德班會議上,中國大陸和印度表態支持歐盟倡議的2020年「全球共同減量框架」的提案,以換取京都議定書的延長。不過,發展中國家仍存在許多質疑,認為工業化國家將淡化歷史責任,撇清「氣候債」的資金責任。

整體而言,由於各國缺乏政治決心,行動力不足,如同會議前的預期,杜哈氣候談判並沒有端出什麼新菜,倘若資金的矛盾未解,實質的全球氣候行動與協定,可能到2015年前還有一段空窗期。


關鍵字:德班平台,京都議定書,綠色氣候基金,綠色經濟,杜哈路徑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