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北極海冰繼續融化,將在2050年之前全部消失--地球暖化與全球戰略的改變

2012/11/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159

字型:


■撰文:楊惟任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NSIDC)的科學家於日前指出,隨著地球暖化情況加劇,北極海冰融化的速度越來越快,每天約有26平方公里的海冰消失。北極海冰在過去30年期間減少了40%,如今已縮小到410萬平方公里,是1979年開始觀測以來的最小面積。如果北極海冰以這個速度繼續融化,將在2050年之前消失,比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2007年報告所預測的時間還要提早50年。

北極海冰迅速融化除了導致極端氣候,使得水災、旱災、熱浪和寒流等自然災害出現的頻率和強度增加,並使得海平面上升,多數小島國家因此面臨消失的危機,不少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沿岸大城也受到威脅,包括:紐約、東京、倫敦、巴黎和上海。儘管地球暖化引發上述的破壞,卻也因為北極海冰融化而帶來新的經濟利益和戰略改變。

自然資源的競奪

根據美國地理調查協會(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估計,北極蘊藏龐大的油氣資源,其中石油占全球尚未探勘總量的13%,大約有380億桶;天然氣占全球尚未開發總量的30%,大約有40兆立方公尺。任何國家若能掌握北極的油氣資源和開採權利,將在國際能源市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戰略地位也將大幅提升。

除此之外,北極還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煤礦、鐵礦、鈾礦、鉛礦、鋅礦、石棉礦、鎢礦、磷礦、銅礦、金剛石礦、黃金、稀土、貴金屬等。另外,北極海冰融化也將使得北極海域出現前所未見的廣大漁場,尤其這地區的漁獲又以高經濟價值的深海魚類居多,譬如:鮭魚、鱈魚、毛鱗魚、大型螃蟹等。

換言之,北極所蘊藏的能源和漁業資源相當可觀,對該區域的國家和其他能源需求龐大的國家而言,例如: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和南韓,都是不可忽視的新戰略目標。

北極航道的興起

北極海冰融化的速度增加,使得過去在夏季需要破冰船開道才得以通行的北極海域出現2條可行的航道,而隨著地球暖化情況加劇,北極海冰融化的速度越來越快,未來這2條航道全年通行的可能性大增。

這2條航道為西伯利亞沿岸的東北航道(North-East Passage)與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東北航道又稱北海航道(Northern Sea Route),西起歐洲,經西伯利亞和北極沿海,繞過白令海峽到達東北亞。西北航道東起戴維斯海峽、巴芬灣,向西穿越加拿大北極群島水域,到達阿拉斯加北方,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岸。

2009年7月,2艘德國貨船由南韓出發,北上順著東北航道抵達荷蘭鹿特丹,這事件象徵東北航道再次開通。如果以經由麻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的傳統走法,從南韓到荷蘭的路程約23,720公里,但改走東北航道可減少5,500公里,不但航程縮短10天,且每艘船可省下30萬美元的運輸成本。

隨著北極海冰融化速度加快,在不久的將來,東北航道將不再受限於夏季行駛,在航行距離、時間和成本大幅縮減的優勢之下,會有越來越多的船隻改走東北航道往返於歐洲和東北亞,這條路線也將成為東北亞國家對歐洲貿易運輸的主要航道。

然而,北極海域航道興起之後,不免衝擊傳統路線沿邊國家的經濟和戰略利益,尤其是新加坡和埃及。相對地,環繞北極和位於北極圈的國家則將成為新的受惠者,特別是俄羅斯。

全球戰略的改變

由於國際法規定北極不屬於任何國家,而且有關北極權利的協調並無類似1959年所簽署的南極公約(Antarctica Treaty),由於缺乏仲裁的規範,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丹麥和挪威等環繞北極的國家,以及位於北極圈的冰島、芬蘭和瑞典,都積極透過各種作為,試圖擴大本身在北極的控制範圍。

中國大陸對於北極的爭奪也展現雄厚的企圖心,除了覬覦北極豐富的自然資源之外,中國深知一旦控制了北極海域,將控制世界經濟和全球戰略的新通道。為了爭取對北極的參與權利,中國除了投入可觀的預算用在北極探勘和相關科學研究之外,同時也透過外交手段爭取成為北極理事會(The Arctic Council)的永久觀察員,這個跨國組織將主導未來北極開發權利的分配,並在明(2013)年的年會決議是否通過中國的申請案。日本和南韓也準備提出永久觀察員資格的申請(附註)。

結論

儘管未來的全球戰略將因為北極海冰融化有所不同,但這並不會立即改變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的態勢。一方面,北極海冰融化的速度或許能夠獲得控制,而且除了極少數先進國家之外,其他國家並不具備有效率開發北極的能力;另一方面,東北航道的利用情形和傳統航運路線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以2010年為例,僅有4艘貨船在夏季融冰時行駛東北航道,2011年雖然增加到34艘,但這數量不到當年度行經蘇伊士運河貨船數量的2%;此外,各國對於北極權利的主張仍然缺乏一致的共識,也將阻礙北極的開發。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地球暖化帶來新的經濟和戰略利益,但這並不足以彌補人類因為地球暖化所必須付出的代價。相較於極端氣候的破壞、自然環境和物種的改變、海平面的上升、氣候災民的遷移和安置,北極的預期效益根本微不足道,如果各國只是短視地著眼於北極海冰融化所帶來的經濟和戰略利益,忽略必須加緊腳步,採取一致且有效的政策和手段來遏阻地球暖化,那將會是人類另一場災難的開始。(作者為醒吾科技大學教授)

<附註>

北極理事會於1996年成立,目的在致力於北極的環境、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員國包括: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加拿大、俄羅斯和美國,並賦予6個北極當地社群代表永久參與議席,包括:阿留國際協會、北極阿撒巴斯卡議會、哥威迅國際議會、伊努伊特北極圈會議、俄羅斯北方土著人民協會和薩米理事會。此外,北極理事會另設永久觀察員,包括: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波蘭、西班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國際紅十字會、北歐理事會、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等,以及特殊觀察員,包括:中國大陸、歐盟、義大利、日本、南韓。


關鍵字:氣候變遷,地球暖化,北極冰原,北極理事會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