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政府開始一系列臺灣潛在封存區域的研究--臺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技術發展與現況

2012/11/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936

字型:


▓整輯:謝惠子 ▓圖片提供:工研院

「2012海峽兩岸地質封存技術交流研討會」於9月5日至6日假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會議主席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童遷祥指出,臺灣地狹人稠,平均每人每年的碳排放量位居全球第17名,凸顯「減碳」已成我國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本文摘錄工研院董倫道博士所發表的「臺灣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技術發展與現況」講題,與各界分享。

不願面對的真相:北極海冰急遽消退

董倫道博士在演講中表示,據美國NASA公布的北極海冰照片,可明顯看到海上的浮冰逐年縮小,甚至有些科學家大膽預言,可能不到10年內,北極夏天再也看不到浮冰,而北極熊將成為全球暖化下最無辜的受害者。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影片中,大聲疾呼各國政府要積極正視及面對此一嚴峻問題。

臺灣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254百萬噸,如果放任不管,到了2025年將上升至520百萬噸。我國政府乃制定2025年排碳量需回到2000年排碳水準的減碳目標,其中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在2025年需達到所有減碳效益的9%。換句話說,若在2025年要達到減碳目標,必須減量306百萬噸,其中CCS的減碳量需達27.54百萬噸。

有鑑於我國的CO2排放來源大多為工業部門,特別是燃煤火力電廠,據CARMA統計,台中電廠(39.7百萬噸)與麥寮電廠(32.4百萬噸)的年碳排放量分別高居全球第1與第4名。若再加上興達電廠(15.2百萬噸),1年的排放量就高達87.3百萬噸,相當驚人,實有必要進行減碳,而在所有發展中的減碳技術,「地質封存」被視為關鍵的減碳門檻技術。

臺灣地質條件具備二氧化碳封存能力

由於地質封存與區域地質條件息息相關,因此工研院從2007年,在經濟部能源局的經費支持下,開始一系列臺灣潛在封存區域的研究。從地體構造的角度來觀察,臺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看似難以從事地質封存。但進一步分析細部地質構造時,由臺灣地震分布的特性,顯示「變形前緣」以東的地區,受板塊擠壓的關係,地層大多是破碎的,除了部分油氣構造之外,多數地區不利於封存;而在變形前緣的西側部分,稱做「台西盆地」與「台南盆地」,屬於巨厚的沉積盆地,沉積層最厚的地方達到5,000~6,000公尺,且大部分由緻密頁岩及孔隙率較高的砂岩交互組成。

據國外一些研究指出,砂岩是二氧化碳良好的封存層,而頁岩因為緻密之故,可做為良好的蓋岩層,能避免二氧化碳在短時間內洩漏至地表,而臺灣的3大排碳電廠正好位在「台南盆地」附近,其他電廠也多位在「台西盆地」邊緣,故臺灣在先天上具備了推動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的良好條件。

封存潛能與挑戰

據中油公司估算,臺灣陸域油氣構造的封存潛能達到28億噸,而工研院保守推估濱海及海域鹽水層的封存潛能約可達到95~321億噸。問題是,究竟這些地層自2025年起,能否能提供每年封存多達27.54百萬噸的CO2,並且持續封存不外洩,這是第一要研究與排解的重大問題。因此工研院在能源局的資助下,除了進行補充調查之外,亦收集分析台灣中油公司過去在臺灣濱海地區進行油氣探勘的資訊。研究發現,在3,000公尺以內,是建置成本與注儲效果最好的深度。

我國政府在2010年及2011年分別成立「經濟部CCS研發聯盟」與「環保署CCS策略聯盟」,在分工與組織上,前者以技術發展、國際合作及國內前導技術示範試驗為主,後者以法規、公眾教育與溝通、管理及技術推廣為主,近2、3年來,均積極進行各項前導試驗與研究評估,以期最終能在2025年商業化運轉。

執行中及規劃中的「二氧化碳地質封存」試驗場

◎國科會規劃在觀音高區建立封存試驗場,以陸海域鹽水層做為試驗場域。

◎中油選在永和山油氣構造區,於8月開始進行第1階段注入試驗。

◎台電刻正於彰濱先導試驗場址進行3,000公尺「地質探查井取心深鑽」計畫,可望於2013年進行二氧化碳試驗灌注。

◎工研院配合中油的永和山試驗計畫,進行包括:封存結構探測、地下水監測、土壤氣體監測、GPS及水準監測、微震監測、二氧化碳傳輸與地化反應模擬、最佳注儲深度分析等相關調查與研究。


關鍵字:地質封存,二氧化碳,砂岩,頁岩,油氣構造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