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在「花博」中尋找永續概念

2011/03/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756

字型:


▓撰文╱攝影:何佩芬

「你去看過花博沒?」似乎是最近大家見面的問候語,春節期間有將近11多萬人湧進了花博,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簡稱花博)不愧是2010至2011年國內盛事,在14個展覽館中,一個由民間企業贊助興建的寶特瓶綠建築--流行館,不僅是綠建築,還實踐了「回收再利用」的設計理念,強調向大自然學習的工法,對於氣候變遷的棘手問題,透過創意與設計應該可以更正面樂觀的看待。

「流行館--遠東環生方舟」位在中山足球場和中山北路、酒泉街之間,有如方舟的獨特造型、透明潔淨的外觀,尤其晚上從建築物裡面透出的LED燈光,及建築物外面流動的藍色燈光,讓夜晚的花博更加美麗。這座「流行館」由遠東集團贊助並負責營運及策展的展館。 這座美麗的「流行館」號稱從垃圾變成的房子,結構體以台灣常見的竹子為主體,搭配建築回收的鋼架,強化建物的結構,而原本應使用磚塊水泥的部分,則以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寶特瓶,總共回收了152萬支,然後再製成「PET寶特磚」以做為建材,晶瑩透明的寶特磚,看似輕盈,卻承受得住狂風吹、烈日曬、大雨淋,還可以堆疊組合重複使用,是台灣唯一、更是世界第一的寶特瓶綠建築。

選擇在地建材

此座寶特瓶綠建築是由「小智研發」設計師黃謙智領軍的設計團隊負責設計興建, 從小就到美國唸書擁有哈佛大學建築碩士,目前也在交通大學建築系任教的黃謙智接受本刊採訪時表示,當時在設計此座建築時,經過審慎的規劃並周延的計算建材的「碳足跡」,雖然木材是綠建材,但是台灣將近有99.5%是進口的,台灣自有的木材能砍筏的比例相當低,如果將木材運輸的碳足跡加上去,木材仍然有相當多的碳排放,因此選擇了台灣本地出產的「竹子」為建物主體,綠建築在選擇建材必須考量「在地性」,台灣使用竹子碳足跡少,換成德國就沒辦法使用竹子,因為德國不生產竹子。

從蜜蜂的蜂巢、從貧民窟發想

另外「PET寶特磚」外牆的發想則是從南非貧民窟中,觀察遊民從垃圾桶中撿回寶特瓶,裡面裝土堆疊成可以擋風遮雨的小房子來的靈感,因此說是垃圾變成的房子。

另外,黃謙智所設計的流行館「PET寶特磚」外牆,磚與磚之間完全沒有使用「黏著劑」,因為黏著劑是有毒的,所以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不僅是要低碳排放、且是無毒的建築。

如果沒有使用黏著劑寶特磚如何堆疊成外牆?黃謙智表示「向大自然學習」,寶特磚外牆是學習蜜蜂蜂巢的結構,蜜蜂蜂巢成六角型,蜂巢以蜜蜂的口水黏著,而寶特磚也做成六角型,以薄膜封鎖固定,如果要拆解外牆只要把薄膜拆掉,寶特磚即可移動重組。黃謙智表示現代人太依賴黏著劑,其實如果是相同的材料,例如木頭與木頭、竹子與竹子、石頭與石頭,根本不需要黏著劑,中國古老建築中的「卡榫」工法,即是一個例子,全世界許多古老建築都沒有用一根釘子,也沒有用任何黏著劑,卻可以保存上千年,所以黃謙智表示,不要懷疑流行館的寶特磚外牆也是沒有使用黏著劑,卻通過抗颱風的國際認證,還有國內大學的風雨測試,跟台北101大樓一樣堅固,而且寶特瓶綠建築的建造成本只有一般帷幕玻璃建築的三分之一。

另外,我們對寶特瓶有一種疑慮,就是寶特瓶遇到高溫會釋放有毒物質,黃謙智團隊在設計初始是否考慮這點,黃謙智表示,PET寶特瓶可以耐高溫至攝氏80度以上,有問題的是PVC寶特瓶,遇熱會釋放戴奧辛,因此他們在回收寶特瓶即只回收PET寶特瓶,黃謙智進一步解釋PVC食品容器在歐盟已經禁用,但是台灣還沒有禁用,台灣很多建材仍使用PVC,例如百葉窗、地板,因此呼籲政府應該正視此問題。

申請多國專利,準備商業建造

另外,寶特磚的透光性,讓流行館館內白天可以自然採光,而寶特磚裡裝有環保省電的LED燈,屋頂上的太陽能板白天蓄積電力,晚上供應LED燈泡發光發亮,寶特磚的隔熱性,搭配外牆水幕、瀑布跟噴霧系統設計,帶來自然的冷卻效果,可使室內溫度降低攝氏3至4度,水幕、瀑布的水透過淨水設備回收重複使用。

黃謙智表示,流行館內並不需要空調設備,完全靠著水幕、瀑布的水,及引進自然風達到室內熱氣的汰換,不過如果室外是攝氏32度以上的溫度,流行館的室內還是會有些熱。因此黃謙智表示,真正沒有空調的「綠建築」並不是很便利,如果要達到舒適的溫度,應該會將建築物分成2、3個溫度區,夏天儘量使用某一區、冬天儘量使用某一區。

閱讀到這裡,讀者仍然會有疑問這樣的綠建築,是否只是示範展示用?真的能成為一般民眾居住的房子嗎?黃謙智表示寶特瓶綠建築獲得英國地球獎並申請多國專利,德國已經向他的團隊下訂單,未來在台北帝寶旁邊可能會出現一座寶特瓶綠建築的旅館,也請大家不要太驚訝。利用古老工法並且資源再利用的綠色設計的寶特瓶綠建築,是否真的能夠居住或是商業建造有待持續觀察。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