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花博」與「碳中和」

2011/03/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797

字型:


█撰文╱攝影:何佩芬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以下簡稱花博)的總執行長陳雄文接受本刊專訪,他也是台北市政府產發局長,陳局長具環工專業,過去曾經歷任環保署空保處、廢管處、綜合計畫處,此次擔任花博總執行長,特別在會場交通、展覽館等各項設施考量節能減碳措施,以下是專訪內容。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是否做到「碳中和」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是台灣第一次正式獲得國際授權舉辦A2B1級博覽會,相當於「園藝界的奧林匹克」盛會,這是亞洲第4個國家、第7個城市所舉辦的國際級博覽會。

然而因為氣候變遷問題嚴重、國際制約要求各個國家減少碳排放,而舉辦國際大型活動,運輸交通及展館的建蓋會產生許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在規劃的初始就要考慮如何將多排放的二氧化碳減量,以達到「碳中和」的目的。從去(2010)年至今年國內最受矚目,估計會吸引超過800萬人次參觀的「花博」是否有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針對花博「碳中和」的議題陳局長表示,4年前規劃花博時,主要是考慮到3G也就是所謂的綠建築、綠能源、綠交通,還有3R減量、重複使用、回收利用,因此花博新建的展覽館幾乎都是使用鋼架結構,而沒有使用水泥,因為鋼架是可以回收再利用,另外,展館也有許多再生能源、雨水回收、綠建材的使用,除了展覽館之外,大部分都是植栽綠地,能源的消耗並不多。

北市公私部門機關加入「碳中和」行列

陳局長表示,對於國際大型活動來說,消耗最多能源的是在「交通部分」,花博預估有800萬人次的遊客,有50萬人次是國外的旅客,台北市政府計算過花博整個過程將會排放14.4萬噸的二氧化碳,但是經過剛剛提過3G、3R的努力,只有減了0.4萬噸的二氧化碳,因為花博的土地空間有限不可能全部裝置太陽能電版、而且花博受限在飛機航道下面,因此也不能裝置風力發電機,因此花博的再生能源裝置「示範」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而多出了14萬噸的二氧化碳,台北市政府如何「中和」解決呢?陳局長表示,目前國際上有二種作法,一種是跟其他國家買碳抵減額度,另外就是自己來減量,因為花博是台北市政府舉辦的活動,所以就從市政府著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7年開始台北市政府就在「公部門機構」推行每日關燈1小時,而且要求員工下班將電源插頭拔掉,台北市公部門機構的燈具也改換T5較省能的燈管,這樣1年大約減少3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3年下來有9萬噸,還有一般民眾因為「金省能獎」活動,節約電費可以抽獎或減免電費,因此減少將近6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這樣加起來有15萬噸,可以抵減花博多排放出來的14萬噸二氧化碳。

但是也有學家專家的看法,市政府並不能用北市公私部門機關加入「碳中和」行列來抵減「花博」所排放的碳量,因為公部門的關燈、拔插頭,甚至是「金省能獎」都是原本經濟部推動必須要做的工作,跟花博沒有關係,所以沒辦法抵減。

地點規劃即考量減排

然而,陳局長表示,其實花博場地最原始的規劃是在「關渡自然公園」,如果設置在那裡,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估計達40萬噸,因為14個展館都要重新建造;而在花博展館現址,只有蓋6個館,其他8個館都是原來建物,且圓山區就有公園使用道路。而且如果花博展館選在關渡地區新建,公園道路都要重新鋪造,以及出現交通運輸等問題。

如果花博展館設在關渡自然公園那裡,附近沒有捷運站,只有公車可以到,大部分參觀花博的人可能要開車前往,屆時須設置大型停車場;而目前花博現址停車位共有4,000個,使用率大約只有1,000~2,000個,加上圓山區有2條捷運可以到,初估6成的民眾是搭捷運、3成5是搭遊覽車來觀賞,所以說當初規劃即考慮到碳排放的問題,更改花博基地可減少了26萬噸排放。

綠建築到底綠不綠?

位於新生公園區的夢想、未來及天使生活「新生三館」是一體設計的獲得鑽石級的綠建築,但是比較起獲得多項專利「全球第一個零碳排放建築」、「百分之百台灣在地生產之建材」的「流行館—遠東環生方舟」,新生三館的綠建材許多都是從加拿大進口,雖說是綠建材但並不太「綠」,新生三館是否考慮到「碳中和」及「碳足跡」的概念。

根據這點,陳局長表示,新生三館在3年前就發包,當時「碳中和」及「碳足跡」的概念還在萌芽階段,招標標單上不能只寫概念,必須載明能夠驗收的具體事項,而且目前國內仍然還沒有一個「碳中和」的認證單位,所以很難確認是否是達到「碳中和」標準,未來如果國內外的認證機構、法律規範出爐,台北市政府是很願意讓新的建築都符合「碳中和」標準。

目前國際上、還有我們環保署也在推動「碳足跡、生命週期的計算」,建材都要標示有多少碳足跡,以方便設計師、建築師的選用,當然使用在地的建材,碳足跡比較少,也是較「綠」的建材。

市政規劃需考慮節能減碳

「不用等到辦大型的國際活動才考慮『碳中和』的問題,平常在市政規劃的時候,就要考慮到節能減碳的議題」陳局長表示,他觀察到法國都市的馬路,越來越小,而行人道、腳踏車道越來越大,主要是要將馬路還給行人,希望民眾進城不要開車,當然先決條件是大眾運輸系統要做的完善,這樣自然而然在交通部門可以減少許多碳排放,陳局長在結束採訪時也鼓勵本刊繼續宣導減碳概念。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