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熱電比之節能淺談

2011/10/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073

字型:


▓撰文:張育誠、吳國光、焦鴻文

一般汽電共生業者為達到最大經濟運轉效益之目標設定,主要在於滿足製程需求熱與汽輪機發電量兩者之間的匹配供應。當工廠在選擇合適汽電共生系統之裝置容量時,其系統所能提供之電力與熱能值,將有一定之相對比例值(即為熱電比)。此項電力與蒸汽能源需求量比值隨著不同產業類別,而會有不同發電機組之選擇。因此,必須透過系統之熱平衡圖,確定各項元件水或蒸汽流動之路徑方向後,利用已建立之熱力性質表基本資料庫中,使得各項元件熱焓值於輸出與輸入點相同後,隨之完成整個系統總熱焓值之質能平衡,進而可將系統每個元件進、出口之質能達到最佳化平衡狀態。

汽電共生系統近況

汽電共生系統設備,係指利用燃料或處理廢棄物同時產生有效熱能及電能之系統。截至民國100年7月止,國內合格汽電共生廠共計92家,汽電共生鍋爐大多數為民營企業所設置,經過23年的推動,汽電共生系統總裝置容量統計至100年5月為止已達7,938MW,相較於國內最大發電系統(台電)而言,兩者發電裝置容量約為1:4.15,換言之設置汽電共生系統有助於充分提供國內電力之使用。此外,汽電共生系統以全國的電力總裝置容量而言,也達到16.3%,相較於98年的總裝置容量提升3.2%,相當於減少110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以0.612公斤CO2e╱kWh為計),此意謂著,大規模發電系統之能源利用效率僅達32~36%左右,而汽電共生系統則可達到80~90%以上,同時汽電共生系統所產生的電力除供廠內製程設備使用外,還可將多餘電力外售予台電公司,並可彌補台灣各區域供電的短缺。因此,汽電共生系統除了滿足廠內熱能(製程蒸汽)所需,並可發電自用,如此一來,可減少對外購電,有效利用能源,可說是節能減碳的重要推手之一。而如何建立高效率的運轉模式,以同時達到節約能源與高經濟效益的雙重目標,也成為目前汽電共生業者所追求的方向。

汽電共生系統運轉良窳之重要關鍵技術之一,為熱能與電力效能之最佳平衡分析技術。近年來國內外均有不少專家學者投入此方面之研究與發展。但是,汽電共生廠熱力質能平衡參數複雜、計算繁瑣,且彼此間關聯性強,因而造成平衡不易,若能有效調配控制,將可獲得較高之能源使用率,並同時達到節約能源之效。

何謂熱電比?

理想汽電共生系統運轉操作原理,主要來自於熱力學中的朗肯循環(Rankine Cycle),同時根據質量守衡定律(Mass Balance Law)、熱力學第二定律以及熱力性質(飽和╱過熱蒸汽)表等,決定汽電共生系統各狀態的熱力特性。因此,為求取供、需端兩者平衡模式,必須事先瞭解電力、熱能之需求比例,做為選擇汽電共生系統機組之依據。

熱電比(Heat-Power Ratio, HPR)或稱為電熱比(Power-Heat Ratio, PHR),係指在1年中,每日不同時段下汽電廠所產出之有效電能與有效熱能間比例,換言之則是毛發電量(Gross Power Generation)與有效熱能(Effective Heat)兩者間比例之關係式;其中發電廠所產出之電量中,內含該廠用電量者,稱為毛發電量;而有效熱能則是以製程蒸汽為主。

熱電比隨著不同型式之汽電共生機組而有所變動,因此整個汽電廠機組型式必須仔細選擇,並且建立最佳之操作運轉模式,以達到電、熱兩者相互匹配獲得最適當之電熱比。如此一來汽電共生機組則與一般電能、熱能分別獨立產出之機組效率來得更有效率。

汽電共生系統所定義之熱電比關係,其中發電量係指發電機所產出之電能,為發電廠之輸出電能(Power, P)。有效熱能為工作流體(水或蒸汽)經由鍋爐內部吸收熱能成為高溫高壓之過熱蒸汽後,導入蒸汽輪機內,部分蒸汽膨脹作功用以驅動發電機組來產生電力,部分由蒸汽輪機之抽汽段引出中、高壓蒸汽做為製程用蒸汽等,則此二部分稱為有效熱能(Effective Heat, HE)。因此可將熱電比定義為有效熱能與輸出電力之比值。

根據國外文獻指出,節能率(Fuel Energy Savings Ratio, FESR)與熱電比之關係,以蒸汽渦輪機組之汽電共生系統,調整在適當的熱電比例下,可比一般熱能與電能分別產出之傳統動力機組,減少15%之燃料消耗量;若以柴油引擎系統而言,更可降低約25%之燃料消耗量,由於柴油引擎機組單機規模較小,容易達到高彈性化之尖峰、半尖峰、離峰之負載調度。但是,柴油引擎架構複雜、維修次數頻繁,因而成本偏高,並且比較相同重量條件下之蒸汽渦輪機機組,產電能力顯而不足。由此可知,熱電比之最適化調整不但可減少燃料消耗量,並可達到節約能源與降低空氣污染之雙重目標。

汽電共生系統型式分析

此外,若能調配機組之電熱比例,並配合利用時間電價策略,以及參考彈性化運轉模式,分別於尖峰、半尖峰、離峰各不同時段來調整機組運轉操作策略,以獲得汽電共生系統中鍋爐燃料、蒸汽與發電機組間之協同運作模式,不僅可以減少廢熱排放,更可提升能源利用率、有效降低化石燃料用量。當考慮汽電共生廠商業運轉時,則必須配合製程所需及購售電之考量,若能依據彈性化運轉模式,將可於汽電共生廠運轉中獲得最大之經濟效益。一般而言,業者在考慮設立汽電系統時,必須在符合廠內之經濟效益需求下,依據電力與熱能產出量,選擇合適的系統型式,一般會有以下3種系統型式之考量:

一、滿足熱能之需求

此種型式主要在提供製程蒸汽上需求,提高熱能利用率,其總體熱效率高。由於此種系統僅需滿足單一熱能產出,提供大多數蒸汽給蒸汽用戶,若有剩餘蒸汽時才進行發電,此時電力是屬於附加利益。

二、滿足電力之需求

此種型式剛好與上述型式相反,主要在於滿足電力上的需求,利用冷凝器進行電力供應調節。不僅可外售電力,並可提供廠內用電限制;唯一不足之處,則是冷卻水中剩餘熱量直接排入外界,造成熱效率降低,並需要大量之冷卻水進行熱交換,顯然較為不經濟。

三、最大產能之需求

此種模式主要是同時滿足電力與有效熱能兩種效益,利用調配機組之電熱比例,並配合彈性化運轉分別於不同時段來調整機組運轉操作策略。因此,可將剩餘之蒸汽與電力,以區域熱電模式,轉售附近工廠製程蒸汽及逆送電力公司等。

一般而言,汽電共生機組常見於用電尖峰時段應充分發電,此種作法有3個好處,一可減少於尖峰時段購入高價電力降低成本,二來可提供廠內自用電,三者可將剩餘電力回售給電力公司。一旦機組運轉進入離峰時段,則廠內就應該減少發電,必要時停止廠內發電,購入離峰時廉價之電力,因為此時汽電機組所需消耗的燃料與購入電力成本較高,因此較為不經濟。最大產能之需求模式不僅可以減少廢熱排放,更可提升能源利用率、有效降低化石燃料用量。

結語

汽電共生系統之運轉模式為熱力循環過程,其中間過程由熱能轉換為機械能(可稱為功),若愈多的能源用於輸出功,循環中所排出之廢熱則愈少,如此一來,可有效提高能量利用率。在系統中汽、電機組設備,必須隨時保持能量供需平衡,根據不同型式之汽電共生機組,建立最佳之操作運轉模式,以達到熱、電兩者相互匹配獲得最適當之熱電比,配合時間電價策略,並且參考彈性化運轉模式,分別於尖峰、半尖峰、離峰各不同時段來調整機組運轉操作策略。(作者任職於工研院綠能所)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