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參加哥本哈根會議心得與感想

2010/02/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662

字型:


▓撰文:顧洋 ▓攝影:林子倫

牽動全球命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5次締約國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國會議(COP15╱CMP5),最終以附註(take note of)方式通過「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該協議明定各國必須努力將全球的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涵意深遠。本文為專家學者參與此次會議之觀察與心得,供各界參採。

在丹麥哥本哈根Bella Center舉辦的2009年會於12月7至18日舉行,會期期間之主要議程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5次締約國大會(COP15)與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國會議(COP╱CMP5),以及這兩項國際公約之4個附屬團體會議,分別是:第31次附屬科技諮詢機構會議(SBSTA 31)、第31次附屬履行機構會議(SBI 31)、第8次公約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小組會議(AWG-LCA8)、第10次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小組會議(AWG-KP 10);此外,於16至17日由各國部長與資深官員所進行的高階會議。

我國積極參與氣候變遷高峰會談

會議期間針對地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各國及國際團體亦分別舉辦了將近300場的周邊會議(Side Event),以說明協商彼此立場及經驗。此次會議原訂主要目的,為持續履行2年前之峇里島路徑圖(Bali Roadmap),完成簽訂京都議定書承諾期滿(2012年)後之管制執行架構,但是由於全球各國對此仍有相當分歧的看法,使這次會議更受重視,因此有45,000名以上締約國、非政府組織(NGO)代表以及超過百位各國領袖在會議期間積極參與各項會議,堪稱近年來最受全球矚目的國際會議。

我國出席這次會議代表人數近百人,為歷次會議出席人數最多的一次,顯示我國各界對此議題的高度重視。但由於我國並非聯合國會員國,因此出席代表分別是以工研院、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及國際城市聯盟(ICLEI)等非政府組織名義之觀察員身份參與會議。與會者除了包括:能源局、環保署、外交部、經建會、國科會、農委會、工業局、台北市、高雄市、台北縣等政府單位之代表,以及台電、中油、中鋼、產基會、綠基會、環科公司等事業及顧問機構、工研院與各大學院校相關專家學者外,更有超過20位以上的國內大學生參加,這些年輕學子的全心熱情投入,讓我國在這次會議的整體表現更為活潑,也大大提高我國在會議期間的國際能見度。

經濟、能源、環保間,各國立場角力折衝

歷年來筆者多次隨我國代表團參加包括在肯亞、印尼等國家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但是參加這次的哥本哈根會議,應是最難忘懷的一次:因為在12月哥本哈根冰天雪地的凜冽寒風天氣中,整整排隊2天才能進入會場的奇妙經驗,讓筆者深深感受到我國出席代表忍辱負重,必須以非政府組織身份參與歷次締約國大會的委屈與無奈,而回國後我國多位出席代表也因備嘗風寒而罹病。雖然在會期間可以感受到丹麥、瑞典人民對於各國與會代表的友善,但是為確保會場內締約國大會能不受干擾地「順利」進行,在聯合國與標榜民主、環保的主辦國丹麥政府聯手主導之下,以各種強勢作為及匪夷所思的行政技術手段,包括:「刻意的」旅館安排、報到櫃台安排、大眾捷運安排等,以及「意外的」火車誤點、電腦當機、排隊管理等,刻意阻擾限制全球各NGO參與此次締約國大會各項會議,將NGO之參與及監督角色幾乎全面壓制,引發NGO全面反彈。而在締約國大會會場內,由於主辦國丹麥政府主觀意識強烈,舉辦大型國際會議行政經驗不足,使得議事程序執行亦不甚順暢,引發各締約國代表的不滿,對主辦國來說這次會議可謂內外顏面盡失。

雖然對於萬里迢迢仍不能如願充分參與會議場內的討論感到非常無奈,但也因如此,反而有空可以觀察思考一些與會議相關議題的發展,分享如下。

一、有關於全球暖化議題的急迫性及嚴重性,已大致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但是由於各國環境及經濟現況條件差異相當大,因此往往造成各國政府在國家生存利益與全球生存利益之間取捨的矛盾。但在歷次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觀察,各國在全球暖化議題所採取的立場,還是以本身生存利益為主要考量,道德性的訴求往往是各種利益的掩飾。特別是對於未來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時程及管制執行方式的設定,將可能立即衝擊到各國未來的經濟發展,而成為相關會議談判的主要爭議。

二、由於國際間進行節能減碳以及因應全球暖化之調適工作的推動,都有大量的技術及資金需求,因此其背後所涉及經濟利益極為龐大,這幾次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有許多討論議程,都與經濟工具相關議題有關。有關未來提供節能減碳及調適相關援助經費之額度及管理方式,是富國與窮國在這次哥本哈根會議主要爭議之一;有關京都機制提出的碳權抵減與交易制度,當然仍有是否符合實質減量期望的道德爭議,但對將技術及資金從已開發國家轉移至開發中國家確有助益;節能減碳及調適相關新產業的發展,皆以利益為出發點,但其對未來因應全球暖化相關工作的推動也將提供具體貢獻。未來在全球暖化議題上,環境保護及經濟發展能否兼籌並顧,達到雙贏期望,其間運作方向及方式仍有待觀察。

三、由於全球暖化議題影響涵蓋層面相當廣泛,與能源供需、產業發展之關聯性相當高,許多國家都將投入大量資源以努力降低全球暖化的壓力,據粗估未來每年需投入全球暖化減緩與調適之經費約為總生產毛額的1%以上,亦即未來因應地球溫暖化可能需要每年約4,000億美元以上的資源投入,在這可觀資源投入的背後意涵,隱現著未來在全球的新能源及新產業領域之龐大新商機。因此各國政府已陸續將積極推動綠能相關產業的發展,納為國家因應全球暖化整體規劃中最重要的策略項目之一,以韓國為例,在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相關法規受到國內產業及國會強力反對後,將推動綠能產業與溫室氣體減量合併重新包裝為更具遠景的綠色成長基本法,以降低國內推動阻力,而成為韓國未來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

四、全球環境相關議題近年來已成為國際間外交運作的重點方向之一,由於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推動對未來各國環境及經濟發展之影響深遠,因此基於各國國家利益之考量而結合形成的國際集團間的合縱連橫運作更為明顯,個別國家之立場已經不易在國際環保舞台扮演單邊關鍵地位。這次會議有全球各國百餘位國家領袖參與,除了深具重視全球暖化議題之象徵意義外,這些國家領袖實際參與許多關鍵議題討論的協商,多位國家領袖折衝其間所展現的外交運作技巧、議事理性及韌性著實讓人欽佩,更是顯示環保外交在國際關係上的重要性。

結語

由於國際間對於後京都議定書時程管制執行架構之共識不足,這次哥本哈根會議並沒有簽署具約束力的協議,但各方的底線已大致浮現,彼此默契也逐漸形成,有助於營造未來後續談判、甚至達成協議的氛圍。由於我國並非聯合國會員國,造成參與該公約相關活動的困難,但也因此尚未受到公約的明確約束,我國應善加考量未來國內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能源安全及國際關係之發展趨勢,選擇對我國回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最有利定位,整合相關事權,建立國內共識,重新審慎規劃我國因應全球暖化相關議題之完整架構及具體目標。(作者為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