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台灣綠建築的永續之道

2009/04/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27

字型:


▓撰文/圖片提供:張從怡

現今人類面對如何永續經營的生活環境,其中,建築產業在建造與運作過程中會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及廢棄物,若缺乏從建築設計、施工營建、使用管理上每一環節的細心控制,這些累積的能源浪費將會反映在後代子孫的居住環境上。其實,高耗能、高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建築產業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刻。

國際綠建築的發展潮流

建築界的綠色革命起源自英國,在1990年,英國建築研究所首先推出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來評估辦公類建築物對環境的衝擊。1998年由建築業民間代表所組成的美國綠建築協會開始推動綠建築評估標準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主要藉由5大範疇:基地的永續規劃、水資源、能源使用效率、建材性能及室內環境品質,來衡量其綠建築等級。

自實施後LEED已成為美國主要的綠建築評估標準,國際間越來越多的建商及建設案登記要求LEED的認證,美國政府亦開始使用LEED標準做為都市與城鎮內公共建築物的合格準則。日本綠建築之起步為2002年所發展出的「建築物綜合環境性能評估系統CASBEE(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檢討環境負荷和建築物性能於各生命週期階段(Life Cycle Assessment)之表現,即從建築設計、建材運送、建物使用、改建至報廢回收的整個過程進行評估。

台灣的綠建築評估體系於1999年正式啟動,至2006年為止,全球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已接近20個,但這股綠色革命的腳步絲毫沒有減緩,為求涵蓋更多種類、更大範圍的建築物類型,現有的評估體系如LEED、CASBEE、BREEAM等仍不斷的更新、擴展自身的內容,例如澳洲便在2002年藉由整合現有的標準,參考當地環境、建築法規與市場後,成功地整合BREEAM、LEED與其他的環境標準,創造出環境之星(Green Star)評等標準。而那些沒有綠色建築評估標準的國家,也正積極走出屬於自己的綠色建築之路。

台灣建築業的能源危機

2003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永續環境建築:挑戰與政策」的報告指出,全球建築物消耗掉32%的資源,12%的水及40%能源。而快速發展的國家如中國,每年以增加20億平方公尺的速度蓋房子,無疑對環境惡化更是雪上加霜。台灣地狹人稠,有77%的人口集中居住在都市,大量的都市熱源及易蓄熱的建築材料,致使都市的平均溫度較周邊自然區高,就是所謂的熱島效應,因此高雄、台北、台南等3個都會區的夏季溫度居全台之冠。為了要排除這些聚集在都市建築裡的熱源,只好不斷地使用耗能空調,而產生使地球溫度節節上升的惡性循環。

為減緩台灣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急速增加的現象,1999年起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受理「綠建築標章」申請並進行評估與分級,根據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的統計,從2000到2008年11月30日止,共發出1,596件候選綠建築證書,338件綠建築標章,而2008年度通過申請的民間案件卻只有44件,僅占通過案件量約13%。

而另一個常在現實層面遇到的問題,便是所謂的「及格心態」,業主及設計者在面對綠建築設計時只消極的要求符合最低標準,以2008年通過案件為例,銅級以下案件數仍占總通過案件量的80%,由此可見綠建築在台灣整個建築市場中仍占極小比例,私有的工廠或是住宅更是屈指可數,大部分的建商和民眾雖然非常歡迎對環境友善的想法,但卻沒有將它付諸實現的決心與執行力。

尊重自然,簡樸之美

在台灣,建築產業浪費的能源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例高達29%,消耗全世界最高密度的水泥量,排放最多的營建廢棄物,但建築物的壽命卻普遍偏低。如今綠色建築提供了另一種思考邏輯,將過去只顧眼前的建築行為轉換為追求長遠利益之目標。若這個模式成功的話,台灣將會是世界各國綠建築的模範,而不止是另一個失敗的偉大想法。除了依賴政府全力推動綠建築發展,綠色建築的成功與否,重點仍在於如何加強民眾與建築專業者對環境生態的危機意識,避免讓這立意良美的建築理想成為使用者漠不關心下的犧牲品。

事實上,台灣綠建築所推崇的絕非以高科技高造價堆積出來的昂貴品,一昧追求高科技節能技術的迷思仍存於民間大眾的誤解中,相反地,綠建築重視的精神應該是最簡樸、最基本、最容易普及的設計手法,例如以自然通風採光設計減少空調及照明耗能;以外遮陽設計取代昂貴的大面帷幕玻璃設計;減少不必要的過度設計與室內裝潢;規劃無需管理、澆灌的自然綠地取代耗水人工草坪,均屬隨手可得的生活智慧。人類經濟發展的達成無需也不應以居住的環境生態做為代價交換,而真正的榮耀往往來自於師法自然的謙卑心態。(作者任職於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