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949
字型:
▓撰文:張四立
近年來台灣的石油產業在市場自由化與公營事業民營化的世界經濟浪潮衝擊下,亦逐步朝向開放市場的方向發展。在開放民營煉油業的芻議聲中,經濟部首先於1996年6月完成之「石油及石油產品輸入輸出生產銷售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修正,正式開放民營業者申設煉油廠,並允許其於國內經營銷售石油或石油產品。台塑石化公司在此背景下,六輕計畫的第一期日煉原油15萬桶之煉油廠於2000年3月投產,開始生產LPG、輕油、煤油、柴油、重油等產品,正式開啟國內煉油業的雙軸心時代。
國內油價與油品供應安全
觀察台塑石化公司加入國內油品供應後之2000至2007年我國石油產品的產銷狀況,可以發現國內油品煉製的產量逐年增加,而國內的需求則相對穩定,多餘的油品產量便以出口的途徑以求去化,因此在此期間內我國汽油與柴油的出口數量皆呈成長的趨勢,且年平均成長率頗高。
據2002至2007年之國內油品產銷資料所估算之年平均成長率所示,以汽油為例,國內需求量平均每年成長0.6%,但生產量與出口量,平均每年成長率各為8.7%及37.9%。柴油的國內需求,近5年之年平均成率均呈負值,然而其生產量與出口量之成長率,則平均每年各為10.8%、25.1%。此一現象,說明國內的石油煉製業之產能,超越國內需求甚多。在此一前提下檢視我國油品供應安全的問題,一般的關注焦點,均集中在國際油價的變動,而非供應量,因為即使在國際油價高漲的情況下,國內油品在進口油源的取得可獲確保的情況下,應該可以獲得穩定的供應。換言之,在可預見的未來,影響國內油品供應安全的風險因子,主要來自國際原油的價格變動風險,而非供應量短缺的風險。
抑制國內油品的市場機制,必須付出代價
正因價格因素對我國油品供應安全具關鍵地位,若綜合考量國內石油煉製業的市場產銷策略與經營者特性,則除了國際油價的變動,將衝擊國內油品市場的穩定外,國內油品價格決策,亦會對油品的穩定供應與否,產生程度不等的影響。以現行國內石油煉製業的市場結構而言,台灣中油公司與台塑石化公司的油品占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各為74%與26%(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95年度營業報告書),因此台灣中油公司在油品價格決策上,乃居於領導者的地位。而由於台灣中油公司目前乃屬國營型態,因此其產銷及價格決策,難免受到政府相關主管機關之影響,必要時亦須肩負主管機關所交付的政策任務,因此相對而言,其經營策略訂定的自由度,較受侷限。
在國際油價高漲,而國內油價的反映幅度受到人為的強力干預下,以國營油公司生產的油品優先供應國內市場需求的政策目標,其優先順位勢必凌駕於公司之財務目標之上。然而相對的,民營的台塑石化公司則可在滿足國內市場或競逐出口利益二方案中自由抉擇,即使決定採取出口為主的逐利(rent-seeking)行為,亦屬合理的企業經營行為,且符合股東的利益,外人實難置喙。但當台灣中油公司的油品訂價,必須反映政策偏好,而後者所考量之層面,亦偏離能源經濟專業,而無視於能源市場的國內與國際連動性,以及其與經濟與環境議題的連動性時,國內油品價格,勢必因為獨立於國際市場的變動,而使國際市場價格與國內油價間,存有價差,當此一價差幅度愈形擴大,則對民營業者形成強大的出口誘因,勢必將對國內油品供應的穩定,形成衝擊。
根據筆者依經濟部能源局之石油供需統計資料,及公開資訊觀測站(http://newmops.tse.com.tw/)之台灣中油公司與台塑石化公司之年報中所提供之各公司各年度之主要油品銷售量資料,粗估2003至2007年間,國內兩大石油煉製業者之汽油、柴油、燃料油與航空燃油之內外銷占比結果顯示,台灣中油公司油品輸出占總銷售量的比例較低,台塑石化公司其油品輸出的比重高於國內銷售,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其中針對2007年的情形,雖因資訊不足而無法完整推估,但根據台灣中油公司2007年的股東會年報中所提供之資訊,該公司在汽油及柴油之國內油品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71.8%、81.0%。對照台塑石化公司此二項油品的出口比例,2007年各為50.8%及87.8%,顯示台灣中油公司的油品對國內油品需求的滿足,具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一事實,皆說明國內油品價格政策之決策考量,若僅狹隘的考量油品消費者的負擔,而政策性干預石油煉製業者反映其原油進口成本的漲價幅度,則因而導致國內外油品價差的擴大,及所帶動民營業者調整其油品的內外銷比例之後果,可能是在能源市場機制受到抑制所需付出的經濟成本之外,尚需額外承擔的油品供應安全之代價。(作者為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