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數字會說話——從能源統計看減碳與能源政策

2008/12/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135

字型:


▓撰文:陳 芃

節能減碳已經成為耳熟能詳的口號,但實際的落實卻有相當困難之處,特別是在能源資源極其缺乏的台灣。本文將以統計數字出發,探討能源使用現況與可行之對策,供各界參考。

即便美國至今未簽署京都議定書,甫當選美國總統的歐巴馬,在勝選當晚演說中明確的提到「a planet in peril(險境中的地球)」,昭示能源、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京都議定書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規範38個工業國家及歐盟(附件一國家)須在2008至2012年間,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1990年水準再減5.2%。

然而,減量實在是一條艱辛的路,附件一國家在2005年排放量較1990年水準下降2.8%,但主要原因卻是東歐國家因經濟衰退而減少排放35.2%,工業國家反而成長了11%。由此觀察,2012年要達到預設的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於是2007年的「峇里島路線圖(Bali Road Map)」,預計在2009年底訂出新協定以取代京都議定書,使減碳行動能持續進行。

能源供應與減碳

基於休戚與共的地球村概念,無論新舊規範,我國均必須落實執行。溫室氣體與能源連結,而對於能源資源缺乏的台灣來說,問題顯得更為嚴重。目前我國對進口能源依存度達99.22%,而在整體能源供給中,石油依存度達51.14%,在減碳工作之前,能源供應安全已是一大議題。

再者,我國能源供給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其中碳排放量較高之煤炭與石油占83.25%,低碳與無碳能源(天然氣、核能、再生能源)僅占16.75%。由圖1可看出,近20年間國內天然氣與再生能源供給量均有大幅的成長,但卻仍無法取代煤炭與石油需求的增長;在煤炭與石油使用量未能減緩之下,低╱無碳能源欲大幅拉升比例,確實有其困難性。

電力結構是關鍵

以需求面觀察,2007年我國最終能源消費123.67百萬公秉油當量,其中工業部門占51.75%,為最大的消費者;以消費型態來看,電力占48.46%為最高者。1987至2007年間,台灣能源消費平均成長率為5.5%,同時期GDP成長率為5.7%,可看出能源消費與經濟成長間的關係尚未脫鉤。

台灣是經濟導向國家,以工業╱出口為主要收入來源。以上文數據來看,顯然應致力於產業轉型,以高能源效率、低排放量的產業替代傳統耗能產業。然而,產業調整實非說改就能改,牽涉到技術、人才、全球市場定位等問題,故現階段可由改善電力結構做起,以降低電力排放係數,達到實質排放減量成效。

排放量已逐步削減

在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我國1990至2006年平均成長率5.6%,與能源消費平均成長率相當。但若將時間做一區隔,1990至1998年成長率為6.9%,1999至2006年則為4.3%,顯見國內執行減量工作已有相當成效。

據我國與其他國家二氧化碳排放指標的比較顯示,仍呈正成長的排放量,將對未來高碳能源的使用形成限制,但基於再生能源大幅成長不易,短期內低碳能源的開發與替代現有設備,成為維持排放量不再增長的關鍵。另一方面,我國能源密集度由2003年之10.28(LOE╱千元)降至2007年的9.45(LOE╱千元),5年內平均改善幅度約2.0%,惟相較先進國家仍具改善空間。

二高二低打造永續未來

未來的能源選擇,為因應全球溫室氣體管制,高碳能源的使用勢必受限,無碳與低碳能源將持續迅速發展。目前各國均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如歐盟規劃2010年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之20.1%。再生能源為解決溫室效應釜底抽薪之計,然以目前轉換效率與開發成效,對於減緩溫室效應的貢獻仍屬有限。

台灣能源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國內需要更積極與務實的能源政策,以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並兼顧地球暖化問題。對此,經濟部能源局提出「永續能源政策」,由「淨源」、「節流」兩方面著手,期能打造二高(高效率、高價值)與二低(低排放、低依賴)的能源消費型態與能源供應系統。透過政策綱領的執行,以及法規基礎與配套機制的逐漸建立,相信國內能源供需結構將能逐步改進,並藉此逐步達成京都議定書規範。(作者任職於工研院材化所)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