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727
字型:
█撰文:林 新
做為歐洲乃至全球最大的電力公司,法國電力公司(EDF)的體制改革從一開始就備受矚目。在由「完全國有」轉換成「股份制」的過程中,EDF如何實現持續發展目標、因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值得借鏡。
達成能源自主與CO2削減
法國是個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缺乏的國家。為此,以往的電源除了國內天賦資源的水力、煤之外,大多依賴進口石油。但以1973年的石油危機做為契機,將核燃料的再利用為前提,邁向了核能開發。其結果,至2004年底,核能發電設備容量為6,218萬瓩,核能約占全國總發電量的80%,成為世界第2位的核能大國。根據核能開發的成功,能源的自給率從1973年的25%提升到現在的50%以上,核能對能源的自主和穩定供給有很大的貢獻。並且,完全不產生二氧化碳的核能和水力,合計占全國總發電量的90%,可以削減與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對於減緩地球溫暖化的問題也有很大的貢獻。
同時,以核能為將來電源重心的方針也不會改變。法國已決定建設1座被稱為歐洲加壓水爐(EPR)的新型核反應爐。這是預計在2020年以後,改建既有核能電廠的替代實證爐,其性能已被確認,將來會建設在西北部諾曼底地方的flamanville核能電廠廠址。
透過電力自由化逐步開放適用對象
歐洲的各歐盟(EU)加盟國,按照1996年決議的EU電力指令必須實施電力市場自由化。法國也依據此EU指令,在2000年2月制定電力自由化法,開始部分自由化,階段性地實行自由化。立法規定年用電量達到1,600萬度的用戶,可以自由選擇電力供應商。2003年2月,法國政府又做出更大的讓步,規定年用電量達到700萬度的用戶亦可以自由選擇供應商,使法國37%的電力市場加入競爭。
為了推動電力市場自由化改革,法國政府於2000年7月1日成立電網公司(Reseau de Transport d'Electricite, RTE),這家公司獨立於法國電力公司(EDF)並控制法國高壓輸電網。RTE公司的主要職能是確保各發電廠公平接入電網系統。
之後在2001年11月底,法國成立PowerNext電力交易市場。PowerNext電力交易市場在RTE的授權下,按不同地理位置劃分標準小時電價合同,並拍賣給商業電力用戶。市場現有註冊成員32個,包括發電商、供電商、合格用戶、批發商等。其以無記名的形式在網上進行隔日交易。交易價公開透明,為市場成員提供參照,目前市場日平均交易總量為1,700萬度,交易量增加幅度每月達30%。
根據歐盟2003年通過的進一步開放能源市場的第2號指令(電力指令修正案),歐盟成員國應該在2007年7月1日前,全部開放本國電力和天然氣市場,包括個人用戶在內的所有用戶可自由選擇供電商。目前英國、德國和比利時等,都已先後開放本國電力市場。
法國在2004年7月以後,則依據2003年決議的EU電力指令修正案,將自由化對象範圍擴大到除了家庭用戶之外的全體用戶,市場開放率達成約70%左右。這些的自由化對象用戶,可以從供電業者直接、或透過配電公司從電力交易所購買電力。今後基於EU電力指令修正案,從2007年7月開始實施全面自由化。
實施EDF的部分民營化
在法國,從重視電力事業的公益性立場,1946年設立國有的法國電力國營公司(EDF),實施全國相同電費同時擔負起保護弱勢、環境對策、能源自給等的公益性使命。法國電力市場基本上由EDF所壟斷,EDF自成立以來一直得到法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但擁有法國全部的核能發電廠和火力發電廠,還管理部分水力發電廠。EDF約占法國境內所有發電設備的9成,在發電市場及零售市場擁有壓倒性的比重。
並且,EDF在進入1990年代之後,積極地收購周邊國家等外國的能源事業。可是,因為對西班牙、義大利等周邊國家的投資,身為國有企業的EDF收購這些國家的民營業者,引起激烈的排斥,政府因此決定EDF需要實施部分民營化。
EDF的部分民營化,受到工會強力地反對,法制化的手續難以進展。不過,法國兩院議會於2004年7月通過股份有限公司化法的制定,批准對EDF和法國天然氣公司(GDF)進行改革。根據該法案,EDF將被改組成有限責任公司,法國政府將擁有其70%的股份,其餘股份將上市出售,使其與其他歐洲公司平等參與電力和天然氣市場的競爭,不再享有壟斷地位。兩家公司將被允許互跨領域經營,即電力公司可以銷售天然氣,天然氣公司也可以進行供電服務。這既可以相互開放市場引入競爭,同時也可壯大這兩家公司的力量,增加相對於其他競爭者的優勢(註)。
2004年8月9日通過法令,確認將對法電實行「釋股」,同時規定,鑑於電力部門的特殊性質,法電釋股後,國家仍將持有至少70%的股份。11月股份有限公司化法開始實行,EDF成為「法國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法國政府在2005年10月24日,將EDF的「釋股」正式啟動,即採取增資方式,在巴黎股票市場發售新增15%的法電股票,預計出售收入總額為70億歐元。
EDF執行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馬士陸認為,「釋股」最主要的目的是使EDF獲得融資手段,以實現其在法國、歐洲乃至全球的投資計畫,從而繼續發展。EDF承諾,今後5年將投資400億歐元,其中50%的資金用於法國境內,其餘大部分投向歐洲其他國家,還有一部分將用於亞洲,尤其是在中國的工業參與專案。
如此龐大的投資計畫,需要足夠的資金來支援。但馬士陸指出,在歐洲電力能源市場開放的格局中,EDF無法再像以前一樣獲得國家完全的財政擔保,也不能舉債。因為,這意味著將由納稅人來承擔債務,惟有依靠自身的有效經營來籌集資金。因此透過「釋股」在市場中籌資,便成了最切實的管道。
2005年11月21日,巴黎證券交易所釋出EDF的股票。股票釋出後的主要股東,為政府85.00%、從業人員持有2.25%,一般投資者12.75%。
經由VPP方式開放發電設備
另外,EDF對歐洲地區的投資,也有如此批判:「一方面限制本國市場的開放,EDF單方面地投資正在進行自由化的國家是不恰當的。」特別是收購德國的大電力事業EnBW公司的時候,EU執行機構的歐洲委員會認為,做為投資德國的條件,要求EDF必須開放國內發電設備。為此,EDF在2001年以後,將600萬瓩的公司內設備做為「假想發電設備(Virtual Power Plant, VPP)」出售,透過裝置容量使用權的拍賣等,以實施促進競爭措施。
評估調整期使健全化
如前述所言,在1990年代全世界的電力市場自由化中,EDF展開對歐洲、中南美洲、亞洲等,遍及全世界的投資。其結果,至2004年底,國內外共擁有1億2,545萬瓩的發電設備,對4,210萬用戶進行供電。
針對EDF海外投資也被重新評估,藉由部分民營化削減過多的債務,以健全財務體質。因此,EDF增強自身的資本、改善退休金制度、除了各式各樣的降低成本策略之外,亦對世界各地的海外投資加以檢討。除了中國及對歐洲的德國、義大利、英國等國家保留投資之外,其他國家基本上採取撤退的策略。(作者任職於台電公司企劃處)
<註>
其他競爭者有CNR(Compagnie Nationale du Rhone)公司,是法國第2大電力公司,2002年其發電量占全國發電量的3%。CNR公司經營19座水力發電廠。另一家在法國具有競爭力的發電公司是Societe Nationale d'Electricite et de Thermique(SNET)公司。這家公司由法國煤炭公司(CDF)控股51%,EDF占有18.7%的股份,西班牙的Endesa公司占有30%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