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分散油源與能源供應安全

2005/01/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570

字型:


▓撰文:張四立

※關鍵字:能源供應 分散油源 能源安全

分散油源是台灣既定之能源政策,亦是國際上許多石油進口國一貫之政策方向,而考量全球原油地域分布及蘊藏量等因素,對台灣而言,西非原油允為一適切之替代油源。然而,隨著國際局勢及原油市場的變遷,分散油源是否可實收降低供應短缺風險的政策目的,值得進一步探討。比較APEC亞太六國分散程度及風險水準,結果顯示,考量各原油出口國的政治風險下,因西非各國政治局勢不穩,進口西非國家之原油未必能收降低供應短缺風險之效。

國際原油價格近月來的飆漲,屢屢突破歷史新高紀錄,其可能衍生之相關衝擊,已成國際及國內經濟議題的焦點。以做為國際指標原油價格的美國西德州中級原油(WTI)價格變動為例,其於2004年8月的平均現貨價格實績值為每桶45.00美元,較去年同期31.57美元,每桶增加13.4美元,漲幅達42.5%,10月1日之現貨價已達50.13美元(10月4日略跌為49.88美元)。而觀諸同時期我國進口原油平均價格的變動趨勢,由於我國進口原油主要來自中東地區,原油進口成本增幅未如WTI價格漲幅來得大,但以9月份的原油CIF平均價格為每桶39.22美元而言,較之去年7月份之平均價格每桶26.31美元,漲幅亦達29.42%。

<插入表:國際暨我國進口能源價格變動趨勢>

中東動盪油源供應不穩

國際油價的劇烈變動,使得中東地區的石油生產狀況與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在未來全球原油供應結構中的勢力消長變化,再度受到矚目。綜觀過去近半世紀的國際原油市場運作歷史,總計在14次的供應短缺事件中,因為中東地區的軍事或政治衝突所引發的全球性原油供需失衡狀況,即佔其中十次。考量中東地區的原油蘊藏量、可開採年限及其未來出口能力之預測,石油消費國對於中東地區的石油進口依賴度勢將逐年提高。此一趨勢無可避免將提升OPEC在未來國際油價走勢的操控權,同時對全球各國的石油供應、乃至能源供應安全的維繫,形成威脅。

經濟部能源局有感於我國對中東石油高度依賴,增加對國內石油供應安全及能源安全的威脅,乃將分散石油進口來源列為重要的政策方向,並積極尋求提升能源供應安全的方式。就我國石油進口來源結構視之,2001年原油需求的68%來自中東地區,24%來自西非地區,剩下約9%來自亞太地區。因此,就地理區位而言,增加西非石油的進口比例,應是分散油源的可行方向。

能源供應安全需求考量

能源供應安全之議題,依能源種類而有不同之面向,且依各國國情的不同,有其不同之政策重點。APEC 2003年的研究報告曾指出,談及能源安全時,能源進口國對石油供應穩定的關心遠大於其他能源(天然氣、電力、煤等)是普遍皆然的現象。惟近年來,天然氣的供應安全逐漸受歐洲國家的重視,而美國近年來在美東及加州分別發生大停電及電力短缺後,有逐漸關心之趨勢。一般而言,亞洲國家有較關切數量短缺的傾向,而西方國家則較重視價格走向。

本文針對石油供應安全的議題,提出依存度、脆弱度二類指標,一般而言,就石油供應安全的穩定或經濟層面的意義而言,脆弱度指標在長期能源供應安全的決策上,能提供之參考價值均遠大於依存度指標,原因在於前者所呈現一國能源系統供應短缺風險的資訊,更具代表意義。

針對包括台灣在內APEC的六個會員國進口來源分散度所作的分析發現,若僅考量進口來源國的地理區位分散程度或進口來源國的數量,台灣的石油進口依存度表現優於APEC六國中的大部分國家。然若考量石油出口國的政治風險,則台灣的表現大幅滑落,成為僅優於中國大陸的國家。

換言之,西非產油國雖非屬OPEC之會員國,其原油生產決策理論上亦獨立於OPEC運作之外,有其獨立考量,不致與中東產油國的政治及軍事紛爭產生統計上的共變(Co-Variance)效果,但由於西非產油國的國內政治穩定度表現亦不佳,因此當分散油源決策納入增加西非進口原油比重的選項時,對降低石油供應的脆弱度而言,未必有正面貢獻。

因此,本項政策的合理性,仍有待進一步評估,但另一方面,透過其他供給面(如增加石油安全存量)及需求面管理措施,仍可有效降低石油供應的脆弱度,亦是我國現階段仍應持續努力的方向。(作者為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取材自「我國能源供應安全與分散油源政策之合理性分析-Shannon-Weiner Index 取向」)

<圖說>表1:國際暨我國進口能源價格變動趨勢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