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963
字型:
█撰文:許峻賓
風力發電是一乾淨的再生能源,當白色的風車在山之顛、水之湄,隨著風速轉動時,真是美麗、優雅,然而有美國的環保人士認為,風車扇葉的運轉可能危及候鳥的生命安危,並對近海的海洋生態產生影響。是這樣嗎?風力發電會不會對環境生態產生影響,請看本文分析。
京都議定書已於今(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雖然每年排放溫室氣體高達全球四分之一的美國及已開發國家的澳洲均未簽字,而引發某些爭議,但京都議定書的規範仍將由簽約國據以執行。議定書所設定的目標為:全球工業化國家到2012年時,必須將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降至1990年的排放總量再減低5.2%。這一規定對於簽約國而言均可說是一項不小的挑戰。我國雖非京都議定書的簽約國,但受全球化影響,許多產業必定會受到侷限。據估計產業綠化將使台灣的經濟成長降低0.4~0.6%,因此發展替代能源是必然的趨勢。
全球風力發電成長快速
風力發電對台灣而言是一項新興的電力取得方式,去(2004)年12月台灣本島第一座風力發電站於石門正式運作,繼澎湖設立風力發電站後,該發電站不僅延續我國在風力發電上的生產能力與技術,也為我國初步規劃的六期風力發電工程奠下基礎。面對油價飆漲隨時可能再度發生,而世界各國對於溫室效應對環境的衝擊也愈發關注,我國若能將強勁季風轉為電能,以新成立的石門發電站為例,每年可節約燃油約3,260公秉(或燃煤3,819噸),同時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624噸,對於我國在自我要求符合京都議定書規範的進程中應有不少貢獻。
風力屬於再生能源之一,只要地球上有風就能依靠風車的轉動,使發電機運轉進而轉換成日常生活使用的電能,這對台灣而言是一項新興的產業與技術,但對於歐洲及美國而言,已可說是一項技術臻於完備、只待持續設置與擴大使用的能源。
據統計資料顯示,在2003年時,全球風力發電的裝置容量增加了8,000MW,較之前成長26%,歐洲是其中成長最快的區域;以國家來看,德國依靠風力產生的電能最高(2,645MW)、美國次之(1,687MW),第三則為西班牙(1,377MW)。截至2003年底,全世界的風力發電總量為39,000MW。歐洲地區在2003年時,風力發電成長了5,467MW,使該區域的風力發電總裝置容量達到28,706MW。目前為止,歐洲(尤其是德國、西班牙與丹麥等三國)仍是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地區。
新能源與永續生態平衡發展
然而,風力除了是環保能源之外,許多人認為用以轉換風力為能源的風車,亦可以成為迷人的美景,藉以聚集人潮而成為觀光景點,帶來另一波的觀光資源,如著名的荷蘭風車。但是亦也有人質疑這樣的巨型風車會對生態構成威脅。質疑者認為風車扇葉的運轉可能危及候鳥的生命安危,如果風車設置於候鳥的飛行路線上,則可能將牠們殺害;若設置於海邊,也可能危害近海的海洋生態。當初美國能源組織考慮於東北部鱈魚角半島興建風力電場時,即因生態考量而引發了當地團體與民眾激烈爭論。
根據「美國風力能源協會(AWEA)」的調查統計顯示,其實風力發電對於鳥類生態的影響極小,甚至強烈批評溫室氣體如果持續增加而造成全球氣候改變,到2050年後,將使得100萬種的生物消失不見,這比起風力發電所造成的生態破壞更是嚴重。
歐洲研發「海底渦輪機發電」
此外,除了陸地上的風力發電之外,歐洲也於2003年開始研究「海底渦輪機發電」的技術。據報導指出,此一技術是利用潮汐引發之海水流動,機組像是把風車倒立置於海底,利用海水的流動來轉動葉片使其發電,有點類似原本利用潮汐位能發電而設置於河流入海口處的發電廠。但潮汐位能發電方式可能破壞景觀與河口生態,因而未受到推廣。同樣的,海底渦輪機發電雖屬於再生能源,也具有不受天氣影響的優勢,只要月球公轉與地球自轉不斷而持續生成潮汐,海底渦輪機就能不斷運轉,具有極大的環保效益;但是也有生態專家對此一新興技術提出警告,認為這種新技術對海洋仍可能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因為一台1兆瓦設備的葉片在水下轉動而形成的力量,相當於10輛運動跑車所造成的拉力,這對於海洋生物的威脅相當大。
目前世界各國均關切著地球受溫室效應的影響,同時也關心著京都議定書對於溫室氣體管控的實際執行效力,在議定書中,除了規範各國未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設計出幾項「互助合作」的方式,例如購買超額、以淨排放量計算等,透過共同合作的方式達成暖化速度的減緩。也因此,各種再生能源生產計畫與研發新能源的技術不斷發展,其目標均在於促進環境永續發展,也希望能塑造能源的永續使用;能源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不可言喻,而環境永續發展也將促使人類能有更舒適的生活環境。
利用風力運轉發電的方式雖然是目前最符合環保的方式之一,但是風力發電站的設置也有可能危害鳥類或海洋生物的小小生命。台灣常有眾多候鳥過境,如果風力發電站設置於棲息地附近,即使風力機組的扇葉不致殺死飛行的鳥兒,也會影響棲息地附近的生態,因此,在發展新能源之際,相關單位也應兼顧環境生態的永續經營與管理,才不至於「顧此失彼」。(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圖說>
圖1:美國與歐洲成長比較(每年新裝置容量 單位: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