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720
字型:
█整輯:何佩芬
副總統呂秀蓮4月8日代表總統出席「新世紀能源研討會」致詞時指出,「政府預定每年投入新台幣30億元在能源研發經費上,將永續能源廣泛應用在產業與日常生活中,並打造台灣成為永續無污染的非核家園。」
提到「再生能源」就會想到「永續發展」,永續發展的理念在1972年被提出後,歷經了二次石油危機、臭氧層破洞及溫室效應等全球性震憾,1992年終於舉行了地球高峰會及1997年達成京都議定書協議,提出了溫室氣體減量的要求;同時,發展再生能源技術及加速再生能源的利用,成為全球的共識。
再生能源是無悔的政策
我國在1998年5月召開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做出了積極推動節約能源及推廣使用再生能源是「無悔」政策的決議,展開了歷史性的新頁。會後,歷經了一年的整體規劃,及近三年的研發與示範推廣,再生能源的利用已初見成效,也在2002年5月納入了「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之中。此後政府、學術單位、產業也因為這樣的政策方針,而卯足全力,研究開發再生能源的創新科技,請看產、官、學界如何一起打拼讓再生能源科技不斷成長。
工研院為「能源研發」重鎮
能源技術的研發,據瞭解將近有80%是由工業技術研究院所承攬,工研院能資所在2002年3月,將再生能源與燃料的潔淨利用整合,成立了「潔淨能源技術組」,在組織人力上分為「太陽能研究室」、「生質能研究室」、「燃料應用研究室」,主要研發的技術包括,「太陽能方面」太陽能熱管集熱器量產製程技術;固態儲氫及制冷技術;固體吸附式制冷技術;建築物整合化集熱器技術。「燃燒應用方面」蓄熱式燃燒加熱技術;化石能源氣化與應用技術;複循環發電系統評估技術;溼式排煙脫硫系統技術;微型發電系統性能測試技術。「生質能方面」廢棄物能源氣化與液化利用技術;高溫氣體除塵技術;廢棄物固態衍生燃料技術;生質柴油技術研發與應用,並成立「再生能源推廣室」,主要推廣宣導再生能源教育。台灣經濟研究院也成立「台灣燃料電池夥伴聯盟」,積極至中、小學推廣燃料電池。
工研院除了能資所之外,材料所也在太陽光電部分作多年的研發,工研院將從供給、需求與實用三方面來考量,並配合國家之能源政策及經費來研擬出合適的研發計畫。這些計畫都是以技術與產品市場為導向,而且將技術與台灣的產業發展互相連結。能源技術研發的持續性,靠的就是核心的技術能力,再加上良好的組織文化與市場導向,才能讓能源技術落實進而蓬勃持續的發展。工研院期許這些核心技術向下發展,將科學理論轉變為具體可用的技術產品,使能源得以有效利用,也為產業帶來更大的商機。
學校加入能源研發行列
常在電視新聞的畫面看到,國內的大學生或研究生開著「自家研發」的太陽能車展示研發成果,顯示學校已經加入能源研發的行列,經濟部能源局在民國89年即在台灣大學、交通大學、元智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等成立「能源科技研究中心」提供經費,讓學校參與研發。
除了經濟部之外,教育部也大力推動永續校園計畫,同時落實再生能源的教育與研究,透過德國太陽能協會協助,在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成立南台灣唯一的「太陽能學校」。教育部在北中南各設一處「太陽能學校」,北台灣設在台北科大,以綠建築為發展主軸,南台灣則選在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以研發太陽能車、太陽能電池及太陽能燈具為主。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一直致力於研究開發太陽能源,模具系教授艾和昌更為研究太陽能車,前後投入七年光陰,一手打造獲得世界肯定的阿波羅四號,目前學校具備良好的太陽能研發基礎,「南部太陽能學校」成立於該校,不但可運用現有實驗室資源,更可跨校整合新能源等相關專長的設備及師資。據瞭解,該校將所研發的太陽能相關產品運用在燕巢新校舍,熱水可省能四成,電力可省能五成。
除了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的太陽能車的研發之外,國內目前在小型風力機開發與測試有所鑽研的學校包括:台北科技大學、勤益技術學院、中正大學、大葉大學、崑山科技大學等,足見各大學府積極參與再生能源的研究開發。
商機處處 業界摩拳擦掌
經濟部除了能源局之外,工業局也將以專款補助的方式,協助業者加入「再生能源的研究開發」,其中包括台達電、大同、台電、中興電工、台塑等已投入,其中又以近年年產值倍數成長的太陽光電最具發展潛力。2003年我國再生能源產業中,太陽光電設備的廠商有九家,年產值12億元;太陽能熱水器製造商有24家,年產值8億元。
台灣氣候適合太陽光電的發展,預估未來五年內,產值都可能每年呈倍數成長。太陽電池方面,已有茂迪、光華和益通等投入。前者是目前全球第九大廠,最近計劃擴廠使產能增至25萬瓩。經濟部能源局計劃在全台設置369個太陽電池使用的示範點,工業局並將配合計畫,輔導廠商積極投入。
至於風力發電,目前台塑、英華威等都還屬於示範計畫,商業運轉速度較快的應該是台電的風力發電廠。目前台電已發包八個風力發電廠計畫,總投資額達46億元,主要得標廠是中興電工,目前石門風力發電站已經開始商業運轉。(資料來源:經濟日報、工研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