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營造健康、綠色的交通環境──京都議定書生效後「運輸部門」因應策略

2005/08/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714

字型:


█撰文:蕭再安

運輸系統是支援社會經濟活動的必要性基礎設施,運輸活動也融入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隨著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遷,非機動運具早已被機動運具取代,且機動運具主要以化石燃料為其動力來源,結果導致運輸部門的能源消費量及CO2排放量逐年成長,為能源消費部門中僅次於工業部門而受到關注的對象。

溯及1990年至2000年期間,我國運輸部門之CO2排放量從19.6百萬公噸增加至33.6百萬公噸,約成長71%(不計入國際運輸部分),低於同為開發中國家的韓國,卻遠高於已開發國家中致力於CO2減量之歐盟(約20%),且高於全球平均成長幅度(約25%)。

週休二日促使運輸需求增加

運輸部門之排放量一直呈現成長之趨勢,運輸活動係由社會經濟活動所衍生;追求經濟發展一直是政府施政的主要目標之一,即使最近數年經濟成長稍有停滯,但因實施周休二日帶動國民旅遊風氣,運輸需求易升難降。為滿足特定的運輸活動,建議可以選擇不同的運具組合。不同運具之效率與使用能源種類有別,造成的能源密集度與CO2排放密集度互異,因而決定了化石能源消費量及CO2排放量。

私人運具持續快速成長

同樣在1990年至2000年期間,國內客運量以延人公里為單位約成長96%,其中公路客運量佔總客運量之比率高達90%以上;國內貨運量以延噸公里為單位約成長73%,其中公路貨運量佔總貨運量之比率約為90%。

進一步分析一般民眾的運具選擇,從1993年至1998年,私人運具之運量佔總客運量之比率從73%增加至82%;1998年開完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至2003年,私人運具之運量配比持續成長至88%;換言之,在過去10年期間,大眾運具之運量配比減少了15%。這個趨勢似乎與多年來交通部宣示之「健全大眾運輸系統,抑制私人運具之使用」政策是背道而馳的。

基於上述分析,我國運輸部門在CO2減量議題上面臨之潛在問題可歸納如下: 一、運輸需求有增無減;二、運輸需求之尖離峰特性明顯;三、公路運輸之比重過高;四、運輸系統過度依賴石油產品。

加強運輸減量管理以提升效率

因應上述問題,可從下列六個目標來研擬相關之對策與措施: 一、 尋求「運輸需求減量」以因應「運輸需求有增無減」之問題 如利用視訊會議、遠距教學、電子商務等資訊科技取代不必要之運輸活動;土地使用規劃朝向以大眾運輸為導向之發展模式等。

二、利用「運輸需求管理」以紓緩尖峰時間之運輸需求 尖峰時間民眾不僅飽受塞車之苦,也造成能源浪費、空氣污染與CO2排放等問題。若能有系統地錯開上班上學時間;有效引導民眾(特別是軍公教人員)於非假日旅遊等,可善用非尖峰時間閒置之運輸容量,並提升整體運輸效率。

三、「提升運輸效率」以因應「公路運輸比重過高」之問題 在客運方面,積極推動軌道運輸建設,同時推動公車與客運之服務水準,並加強與軌道運輸配合之接駁轉乘功能,以達到大眾運輸普及與便利的目標;另一方面建立價格機制,逐步將私人運具之外部成本內部化,同時考量將額外增加之私人運具持有與使用成本納入基金,做為挹注大眾運輸系統建設與營運所需,俾逐步引導私人運具之運量回流至大眾運具。在貨運方面,加強物流基礎建設,同時推動物流共同化,以提高貨運承載率。

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以因應「公路運輸比重過高」之問題 平衡之運輸系統尊重民眾之運具選擇,在經濟誘因制度的引導下,高效率運輸系統的運量配比可望提高,但預期公路運輸之比重仍將佔多數。因應對策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車輛技術的研發,以提高燃油效率;二是資訊科技的研發,透過智慧型運輸系統的導入,可促使運輸系統操作效率提高,進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三是改變駕駛習慣,如管制怠速運轉車輛,適當調整速限等,以避免無謂的能源浪費。

五、「使用替代能源」以因應「過度依賴石油產品」之問題 替代能源的研發與大量使用是運輸部門的長期願景,包括生質能、燃料電池、電動車、油電混合車、瓦斯車和天然氣公車等皆可替代石油產品。短期可考慮推廣生質柴油的應用,包括環保車和大客車可做為先期推廣示範對象。

六、「使用非機動運具」以因應「過度依賴石油產品」之問題 步行與騎腳踏車等非機動運具的使用,對工商社會的民眾而言是一個健身活動的選項。因此,人行與自行車道的佈設,從郊區講究休閒功能,進一步要在市區普及,同時配合停車設施規劃,可做為短程接駁運具;結合大眾運輸系統,可形成對環境友善,健康舒適之綠色交通環境。(作者為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副教授)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