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自由飛翔的背後——航空燃油在台灣的故事

2004/01/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36

字型:


▓撰文:蕭慕俊 ▓圖片提供:中正國際航空站

千古以來,人類羨慕鳥類能自由遨翔,直到萊特兄弟實踐飛的夢想;而到現代,人類已能自由在天空來去,亦可算是一種會飛行的動物。科技迅速進步之下,航空工業也愈發成熟,但無論飛機的大小、功用為何,燃料是飛翔背後最重要的一環。

要讓巨大的鐵鳥在空中展翅,可不是一項容易的工作。舉例來說,一台波音747客機的最大起飛重量可以達到400公噸以上,在地面上移動都很難,想要飛上天,就要有推動力超強的引擎;而引擎,離開了燃料只是廢物。

由於飛機引擎以及使用環境的要求,航空燃料對於技術、品質的要求甚高,就連在地面上為飛機補給加油時,亦有專業的程序,方能保障安全與品質。在這種種的特殊性之下,今日我們生活中能在空中來去自如,其實背後有著一段少為大眾所知的歷史。

航空燃料在台灣有很長一段時間為國外大石油公司所壟斷,現在中油公司能掌握台灣地區航空加油業務,進而有餘力在東南亞及西南太平洋地區扮演供應者角色,與國際大型石油公司分庭抗禮,此時回顧這段歷史特別具有意義。

技術與設備的壟斷

台灣光復後,松山機場隨即成為台灣空運之樞紐,航線遍布上海、廈門、香港、日本等各地,當時因為技術上的限制,松山機場的加油業務由美商德士古(CATLEX)石油公司獨家經營。爾後政府播遷來台,空運交通開始頻繁,而當代的台灣並無能力製造航空汽油,美商Standard Vaccum石油公司得天時地利之便,幾乎獨佔台灣地區的航空油料供應業務,形成我國航空燃料供應、補給等兩項業務均操於國外大型公司的局面。

當時航空汽油的作業流程,主要為美商進口僱用日籍油輪,裝載900噸的115/145航空汽油到基隆港13號碼頭,卸油至中油公司香蕉灣第九號油池(保稅倉庫),再由德士古公司派油罐車前往裝載,運抵松山機場灌桶再加入飛機。中油公司在當時僅能扮演一個卸油與儲存保管的角色。

從民國38年到44年這個階段,外國石油公司歷經改組,不過國內的航空汽油市場,仍由德士古(CATLEX)、美孚(MOBIL)、埃索(ESSO)三家公司所控制。另外,在台南的亞航公司也有一套自己的航空加油系統,仍是以桶裝加油。

由點突圍破僵局

高雄煉油廠為配合軍事需要,曾於民國39年12月間,代軍方生產噴射機燃料油JP-1,成為台灣自產航空燃油的開路先鋒;民國42年5月又製造JP-4噴射機燃料油,該類油品後來成為中油公司長期的主要產品之一,直到JP-8問世。

嗣後,高雄煉油廠裂煉、重組設備更新後,在製程中產生大量液化石油氣,如果能增加烷化設備,就可利用液化石油氣轉製成航空汽油。然而產品生成必須要有市場,為使航空汽油能長期銷售,中油公司於46年與德士古簽訂長期供應航空汽油合約,初期供應100號航空汽油之摻合油;48年,硫酸烷化工廠完成,中油公司正式生產航空汽油,台灣營業處也進口兩台2,000加侖的新型油罐車,48年底陳誠副總統訪問日本所用專機翠華號,所加的就是台灣自產的航空汽油。此時,航空汽油的生產、儲存、運送都有了中油公司的全責投入,就在這一年,台製航空汽油終於有了劃時代的進步。再來,僅缺少市場銷售這一環最重要的工作。

53年,中油公司會同美孚公司,向德士古、埃索兩家公司購買在松山機場的航空儲油及油栓加油設備四分之一的所有權,成立聯合油庫(JOP),並按同一比例承受租約之權利義務,當時雖未能實際參與加油作業,但已間接開始為經營航空加油業務做準備。58年,經政府批准,正式接管ESSO在小港機場之加油業務,此為中油公司直接參與航空加油服務之開端。同年5月,中油公司小港航空機場供應站正式營業,台灣的航空汽油終能脫離外商的掌握,將生產、儲運、銷售、服務完整地納入作業體系,開經營航空加油作業之先河。

惡劣環境中的鬥智

由於航空加油作業之技術與規範,長期控制在世界八大航空石油公司中,當時的中油公司為籌設航空加油供應站,派員接受這些公司的航空加油作業訓練,但均只限於紙上談兵,既不發給資料、也不現場演練,航空加油的實務都不得其門而入,限制我國發展航空加油業務的意味頗重。後中油公司透過空軍油料大隊的協助,派一組人員穿著空軍軍用工作服,進入清泉崗美軍第53空運師基地機場實習,這時才看到航空加油車及加油栓的實際作業情況,並獲得部份技術資料,使得日後航油供應體系的籌設能順利無誤。

沒有航空加油車,就沒有航空燃料加油業務,這項必要的工具,在當時也無法取得。中油公司台探處從中信局標購美國空軍報廢車輛,以信念與巧手,將其整修改裝成多用途油罐車,台營處見此,亦如法報製,以每輛新台幣2萬元標購三輛報廢車輛,經由多方管道努力改裝後,在短短三個月內,完成克難的加油車,交給小港航空站使用。

這段蓽路藍縷的過程,顯示著當時我國航空燃油、加油作業處處受制於人的局面,可說備極艱辛。經過小港機場加油業務的訓練,中油公司逐漸建立完善的輸儲油設備及現代化的加油栓作業,並購置了航空加油車,培訓相關航空加油幹部,奠定日後爭取松山及中正機場經營權的基礎。

開始服務國家的大門

到了67年底,十大建設中最引人矚目的中正機場完工,松山機場改為國內機場,重要性已不如前,原本在松山機場從事加油服務的CATLEX、MOBIL、ESSO三家公司,均遷往桃園中正國際機場。此時,由於ESSO擬放棄在台灣地區繼續經營加油業務,該公司在松山機場的所有設備及業務,於68年由中油公司接收,由此中油公司開始接手松山機場的加油業務。

68年,CATLEX、MOBIL兩家公司遷往桃園中正國際機場,中油公司亦因ESSO的撤退,亦想接辦航空燃油國際航線業務,這不但是一大利基,更是與國際接軌的最好機會。不過中油公司的構想最初被民航局以沒有航空加油經驗駁回,經派員解釋、爭取權利後,民航局才同意中油公司辦理航空加油作業,經過十年的努力,台灣本土的航空燃油版圖至此才完全成局。(作者為中油公司工程師)

航空燃料

航空用燃料,依照航空器發動機的類型,主要分為航空汽油與航空燃油兩種。航空汽油供給一般螺旋槳式飛機用途,起源甚早;航空燃油則供給噴射引擎飛機使用,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

由於飛機攜帶燃料的限制,以及在高空可能面臨結冰的問題,航空燃料都具有高能量密度、抗寒的特性,而揮發性亦需考慮,避免揮發性過高,會形成燃料浪費,同時造成燃油管線的「氣鎖」(Vapor Lock)現象。另一方面,航空燃料的安全性也被廣泛注意,在油箱內需能對壓力、震動等各式可能情況反應安定,在事故如洩漏或航空器墜地時,也必須能降低其高能量密度可能產生的傷害。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