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21
字型:
▓整輯:何秀玲
石油是20世紀的經濟命脈,在消耗量更甚以往的21世紀,石油的地位將更上一層樓。然而由石油所引發的利益衝突、國際情勢動盪、市場秩序失衡,卻都有可能造成石油的供應中斷,此時,儲油應變的機制就顯得格外重要。
世界的石油蘊藏分布極不平均,約有65%以上的油源集中在中東地區,亞洲地區僅有3%左右。然而,2003年亞太地區原油消費量達1,049百萬噸,較2002年成長4.0%。全球原油蘊藏最少的地區,卻是原油消費成長最強勁的地方。
由於自產量有限,亞洲國家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然而在國際情勢詭譎、原油市場價格動盪的情況下,石油供應安全一直是亞洲高石油進口依存度國家的痛,深怕因此受到衝擊。為防止供應中斷意外發生的可能性,同時匡正石油市場秩序,亞洲各國曾提出多項共同儲備石油的建議,本文將就主要的區域合作儲油機制,為讀友做簡單的介紹。
亞洲石油共同儲備體制
日本是亞洲經濟首強,也是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費國。有鑑於亞洲石油消費成長的強勁,除日本與韓國外,其餘國家並未有國家緊急儲油的機制,可能造成亞洲區域內能源安全的問題,於是日本提出「亞洲石油共同儲備體制」倡議,呼籲亞洲國家除應各自加強石油儲備外,並建立一個相互支援的共同機制,並且促進區域內的經濟合作。
在「亞洲石油共同儲備體制」倡議中,日本希望由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以及東南亞國協(簡稱東協ASEAN,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汶萊、越南、緬甸、寮國、柬埔寨共十國)參與合作機制,也就是所謂的「東協加三」之組成型態。
就日本而言,其自身已有國家緊急石油儲備,擁有儲存各類油品所需的相關技術與經驗;在硬體設備上,已建有十個國家儲油基地,以提供儲油能力。是故,日本提出的方案,乃希望將琉球的兩處儲油基地借給有意願進行合作的國家,再選擇如菲律賓蘇比克灣或泰國的適合地點,由日本提供技術合作興建儲油基地。無論考量自身國家利益或是區域能源安全,推動「亞洲石油共同儲備體制」均有正面的意義,目前亦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成功推動的合作機制。
東協石油共同儲備機制
在東協國家方面,馬來西亞曾在幾年前提出「東協石油共同儲備機制」倡議,希望能夠因應中東情勢的不穩定,以及亞洲石油溢價問題(亞洲石油價格因人為因素偏高)。在執行上,馬來西亞主動向印尼建議,由印尼出面呼籲東協各國,著手建立石油共同儲備體制。
在共同儲備的成員方面,以東協組成國家為主,中國大陸並未被考慮在內。但由於中國大陸已與東協簽署「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協議,一旦本計畫付諸實行,中國大陸應能參與東協共同儲備的行列。
但是,儲油設備需要龐大的建設經費,同時必須配合地理環境,擁有深水港能供大型油輪進出,以及大面積的儲藏腹地,這樣的限制將使得各國合作意願降低。另一方面,所謂「共同儲備」,是指各國將石油儲存在各設施內,未必是在本國,這對於許多國家而言,將如同生存命脈的石油放在別人家裡,實有國家安全層面的顧忌。同時,除新加坡外,東協各國的政經情勢並不穩定,而新加坡腹地又太小,故此機制未來若欲實踐,仍有相當的困難性。
亞太區域石油共同儲備機制
亞太經濟合作(APEC)是亞洲最重要的國際組織,為因應國際石油情勢的不穩定,造成供應安全風險日益升高,APEC亦提出「區域石油共同儲備機制」,希望能夠建立亞太區域共同儲備石油的合作平台,目前本案正在討論階段。
在亞太區域,僅有日本、韓國、澳洲、及紐西蘭是國際能源總署(IEA)的會員國,已依該組織規定實施90日戰略儲油;其他非IEA會員的國家,在面對國際市場石油供應中斷時,可能面臨石油取得發生問題的威脅。為此,APEC與IEA正透過石油安全會議以及相關活動,呼籲各國加強石油儲備,同時考慮建立區域石油共同儲備機制,以為國際市場發生供應中斷事件時緊急應變的有效工具。
建立亞太區域石油共同儲備機制,有助於強化區域內的石油安全,且經由供應來源多元化,並邀請非中東原油業者進入亞太區域,均有助改善石油儲存之經濟效率及降低財務負擔。然而,亞太區域範圍涵蓋廣泛,太平洋兩岸間的共同儲備機制該如何建立,確實有其困難性。
在共同目標下化解分歧
中東這一全球原油產量最大的地區,接連發生伊拉克革命、兩伊戰爭、海灣戰爭,以及近日的伊拉克戰爭與持續不斷的恐怖活動,全球石油供給長期處於動盪的情勢。亞洲國家一直為高進口石油依存度所威脅,已意識到儲備石油的重要性,然卻因為龐大的成本負擔延緩了國內儲備制度的建立。
區域共同儲備石油較具經濟性,同時亦可達到應變的功能,但是各國國情不同,所打的算盤也不一樣,再加上國家安全層面的考量,區域儲油機制的推動,尚待各國間溝通,釐清彼此需求、化解歧見,方能建立共識,達成此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