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活著的文化遺產——竹門電廠的新定位

2004/10/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57

字型:


▓撰文:陳 芃

已經發電運轉96年的竹門電廠,曾被日本世界遺產專家西村幸夫讚為「世界文化遺產奇蹟」,同時也是國定的三級古蹟。以發電的角度來看,竹門電廠的作用在今日實屬渺小,但卻是電力、自然、人文融合的代表。

竹門電廠位於高雄縣美濃鎮,由日人在1908年所建,是全台第二座水力電廠,僅次於1905年在烏來地區設置的龜山電廠。而在龜山電廠已經荒廢的情況下,竹門電廠是全台最古老、且尚在運轉之中的電廠,格外具有意義。今日,電廠的正式名稱為「高屏電廠竹門機組」,然而大家仍習慣稱呼它為竹門(竹子門)電廠。

水利與電力之間

日本佔據台灣時期,對於台灣的資源非常倚賴,包括:林業、農業、礦產等部份,其後更將台灣視為其在東南亞的基地,並開始現代化的建設。在計畫性的發展策略之下,興盛農業必須仰賴水利設施,而日人又在高雄地區規劃有高雄港及各式工業設施,在這樣的思維交融之下,促成了竹門電廠的設置。

事實上,為了發展所需,當時台灣電力的需求非常孔急,尤其高雄港的建設,更亟需電力輔助。為此,日人在荖濃溪上游設壩引水,並在荖濃溪與濁口溪匯流處下游建立電廠主體,利用水位高低落差發電;而發電之後的尾水,則排入獅頭大圳中,灌溉美濃地區約五千公頃的農田。

對於地方來說,竹門電廠具有多重的意義,它不但帶來電力、光明,發電後的水更源源不絕的藉由灌溉渠道注入土壤之中振興農業,或流入家戶之中澤被民生,實質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而隨著年歲漸長,電力、灌溉的需求未如昔日迫切,但電廠已轉變成為地方的標記、歷史的註腳,而不單純只是一座提供電力的設施。

世界少有的活遺跡

在設備方面,竹門電廠設有四台500kW的發電機,總裝置容量為 2,000kW,水輪機各為700匹馬力。這些機組設施是當時日本人向德國通用電機公司(A.G.E)所購買,飄洋過海來到台灣,與同時期的龜山、粗坑電廠相同,但是只有竹門的機組至今仍維持運作發電,這也是使竹門電廠成為「活歷史遺跡」的主因。

然而,因為使用年限過久,目前機組設備已經產生損壞的情況,四部機組中目前僅有兩部能正常運作,發電能力也大受影響。事實上,竹門電廠的發電機運轉已經直逼一個世紀,在整體維護上的確是困難重重,例如已經沒有零件可供更換,一旦機組有所損壞,全部得靠專門的維修部門打造零件,為了讓這個老電廠持續運轉,在維護與修復上,台電公司可說是煞費苦心。

除發電設備外,電廠的建築更是一絕,也是備受矚目的焦點。仿巴洛克式的外觀造型,是當時日本建築師常用的設計,弧形的山牆、拱型的窗戶應用在發電的公共設施上,呈現優雅、懷古的風貌,迥異於今日的現代電廠。遍植的綠意加上美濃的好山好水,更使得這裡成為一處受歡迎的景點。

老電廠的生命

竹門電廠在1992年由內政部明訂為三級古蹟,肯定其歷史與文化的地位,這座仍然在運轉之中的電廠,也成為美濃地區最重視的世界級遺產。但是,古蹟與發電之間仍然有相互衝突的地方,若以發電為考量,則可能將對古蹟產生衝擊;若保持現狀運轉,那麼又有機組的運轉安全顧慮。其間的取捨,成為兩難的困境。

例如,若需維修目前損壞的兩座機組深埋地底的部份,則可能會影響到整個電廠的美麗結構;又或者是要將古董級的電廠調速機改成現代的數位式,但如此一來,又將影響電廠的原貌。在「發電」還是「古蹟」兩種不同的思維下,台電公司與美濃地方文史工作者曾各持己見,難以取得共識。

在內政部古蹟審議委員會、行政院文建會、行政院文化產業評估小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等各單位的努力之後,目前已漸露曙光,台電公司決定將竹門電廠保持原貌,同時在附近興建新電廠,發電容量預計為2,670kW。新電廠的造型將廣徵地方意見,以與竹門電廠現有景觀和諧並存為主;而在新電廠完工後,竹門電廠原有辦公室將轉變成多媒體簡報與文物展示的功能,為這座古色古香的老電廠賦予新的生命。

歷史上的竹門電廠

竹門電廠是台灣第二老的電廠,也是運轉最久的電廠。它是南部第一座電廠,對於高雄地區的開發具有關鍵性的地位。 1907年:台灣總督府電氣作業所計畫興建「竹子門發電所」。
1908年:台灣總督府工事部電氣課開始施工。
1909年:台灣總督府土木部工務課完工。
1910年:正式發電運轉,每天發電量 2,000kW。
1966年:更名為「竹門發電廠」。
1977年:與六龜的土壟發電廠合併,再度改名為「高屏發電廠竹門分廠」,改為遙控式水力電廠。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