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928
字型:
■撰文:吳榮華、陳郁元
近來國際油價高漲,更一度衝破每桶56美元大關,高油價對經濟的衝擊及油源穩定議題再度成為全球媒體之頭條新聞,也凸顯油氣探勘的重要性。
一般而言,油氣探勘具備兩種重要性:一為掌握油源。油氣探勘可穩定油源供應,降低高油價之威脅,並緩和供應寡佔之壓力;二是提升企業獲利。由國際石油公司之獲利結構顯示,探勘生產向來是國際石油公司最主要之利潤來源,約佔總利潤之75%以上。
另油氣探勘具有技術範圍廣、風險性高、投資金額大、作業時間長等特性,非一般小型企業所能勝任,然而上游油氣探勘亦係國際石油公司之主要利潤來源。以往台灣地區之油氣探勘任務一向由中油公司擔當,其績效亦深為各界所矚目。自民國90年「石油管理法」通過後,石油公司則可向「石油基金管理委員會」申請補助,因此未來其績效將更受關注。本文將探討中油公司以往之油氣探勘績效,並論述近年國際探勘趨勢,以供未來油氣探勘之參考。
中油探勘績效分析
油氣探勘績效並不適合以每一投資計畫評量之,應以整體探勘長年之績效予以評估。常見之績效衡量指標包括:
一、經營規模指標:指石油公司所擁有之可採油氣蘊藏量及年度投資之探勘開發費用。
二、獲利性指標:以蘊藏量替換成本(Reserve Replacement Costs)來表示,其定義為〔探勘開發成本〕/〔新增蘊藏量(桶)〕。
三、成長能力指標:以蘊藏量替換比率(Reserve Replacement Rates)來表示,其定義為〔新增蘊藏量〕/〔生產量〕之比率。
四、技術能力指標:以鑽井成功率(Drilling Success Rates)或是鑽獲率(Wildcats Success Rates)來表示。
<插入表:中油公司與世界前五大石油公司之探勘績效指標值綜合比較>
如附表,中油公司與國際著名石油公司相較之下,由於投資規模小,其在「經營規模指標值」較低;但在「獲利性指標值」及「成長能力指標值」方面,則在平均水準之上;在「技術能力指標值」則略低於平均水準。
另方面,國內陸上自民國48至92年累計油產量430萬公秉、天然氣產量454億立方公尺,累計產值2,413億元,扣除探採支出後,實際盈餘1,511億元;國內海域自民國57至92年累計油產量31萬公秉、天然氣產量8億立方公尺,累計產值81億元,扣除探採支出後,實際虧損298億元。國外自民國59至92年累計油產量460萬公秉、天然氣產量1億立方公尺(不含印尼山加山加礦區),累計產值177億元,如計入印尼山加山加礦區,實際上尚有投資約2,000多億元之油氣蘊藏量尚未回收。整體而言,探採事業部至92年之收支盈餘為1,070億元。
國際油氣探勘趨勢
近年來國際油氣探勘環境之主要變化包括:
一、油氣田衰竭:據估計,全球有20%的石油由14個巨大老油田供應,47%由120個油田供應,其中僅10%為新油田,但規模較小;其餘53%由約5,000個小油田供應。
二、環保問題:近年因環保意識興起、各國探勘區法規日益嚴格(特別是一些環境敏感地區),故增加許多探勘活動之限制,也使環保費用支出增加。
故為因應探勘環境之變化,國際石油公司常採行之探勘策略包括:
一、廣泛性策略:將探勘活動廣泛化,如赴深海區、油砂、極地、俄羅斯、裡海等地進行探勘。
二、地理區域性策略:將探勘活動限制在特定地理區域,以累積豐富之經驗,並使相關探採成本最小化。
三、技術性策略:小型石油公司藉由專精某項探勘業務,如特別地質區、極端氣候區等,以使本身之技術優勢得到最佳的利用。
四、低成本策略:低成本策略即是針對探勘費用較低之區域,如美國、澳洲之陸上地區。
五、特定風險策略:此策略是將探勘活動限制在特定之風險等級上,再進行探勘活動,可分為高風險高報酬或低風險但有適度報酬兩種策略。
我國未來油氣探勘之因應
在中油公司之因應作法方面,依據對中油公司探勘部門之SWOT分析(優勢、劣勢、機會及威脅),並參考國際石油公司採行之探勘策略,研擬因應策略方案。例如:採行地理區域性策略,分別對陸上、海域及國外擬定核心探勘區;進行組織結構重整,將過去國營事業體層級複雜、流程繁複之缺點予以改進,並建立團隊合作、事權統一之作業模式。
另在國家層級之建議因應作法方面,由於油氣探勘事業具有高度專業性、高風險、投資金額大及作業時間長等特性,一般民營企業基於營利考量不易完全承擔。然而穩定油源係長期的活動,且是企業重要獲利來源,為使民間業者提高探勘意願,應持續透過石油基金對探勘活動予以適度的獎勵。此外,可積極建構交流平台,促進國內業者合作探勘,以掌握油源。(作者為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副教授及研究生)
表1:中油公司與世界前五大石油公司之探勘績效指標值綜合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