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有限地球,無窮生機──永續建築的背後推力

2003/07/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651

字型:


■整輯:謝惠子

臭氧層係距離地球表面上方10至50公里間之大氣層,其功能為阻擋太陽對人體產生有害的波長如紫外線等輻射之傷害。由於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氟氯碳化物、濫伐森林等,造成自然生態環境惡化之重大衝擊,也導致臭氧層產生破洞以及溫室效應等問題。

1928年,人類發明氟氯碳化物(CFCs),應用於冷凍劑、空氣調節劑等,由於CFCs化性安定,當散逸至大氣層後,即與臭氧發生反應並破壞其結構,導致臭氧層愈趨稀薄;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則造成全球氣候變遷、極地冰原融化、沙漠化現象擴大等問題,也迫使各國開始關切,旋即積極進行各項應對工作。

公約議定,永續開跑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自1977年即開始注意臭氧層遭破壞的問題,其總理事會便於1981年成立草擬全球保護臭氧氣層綱要公約工作小組,以期達成處理臭氧層耗竭問題之通則性公約,繼而續行討論涵括特定管制項目與方式之議定書。

1985年,國際間協議通過維也納公約,承諾保護臭氧層、進行科技合作以及磋商研擬減少破壞對策。當時此項公約尚未規範保護措施,亦未提及氟氯碳化物以外可能破壞臭氧層之物質,僅提供鼓勵各國研發、合作及交換資訊之動力。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維也納公約是首件各國在未有科學根據以前即展開諮商之公約。

繼之在南極圈上空發現臭氧層破洞後,為求亡羊補牢各國遂加速保護措施之談判,國際間於1987年達成「破壞臭氧層物質蒙特婁議定書」,全文包括前言、20項條文以及五項附件,並採彈性管理規範,凡遇科學證據驗證時得以採行更嚴格的管制措施,毋須進行再諮商。此次公約共限定五種氟氯碳化物及三種海龍滅火設備的生產量及使用量,以挽救日益擴大的臭氧破洞。

綱要提點,全球抗化

隨著蒙特婁公約的執行,加上各工業國配合承諾完成,南極臭氧破洞已有逐漸縮小趨勢。然而,自工業革命以降,人類大量的製造氟氯碳化物、氧化亞氮、甲烷、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對於大自然的影響不再侷限於地表,而是擴張至大氣層,再藉由大氣的運動後,將影響逐漸佈及全球,大幅提高了全球暖化的可能性。

據聯合國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估計,到了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比1990年高出0.9到3.5℃之間,其中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溫室效應約佔70%。因此,在1992年5月9日,聯合國通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並在同年6月於里約召開的地球高峰會議中,由155個國家簽署此項公約,且於1994年3月21日開始生效,目標為「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水準上」。翌年,聯合國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旋即展開全面性的地球環保運動。

1997年12月,聯合國於日本京都舉行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並針對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問題,通過簽訂「京都議定書」,決議工業先進國家以2010年為目標,達成以總量管制的方式,將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冷媒替代品等)排放量削減至比1990年水準少5.2%的標準上。

加倍擴張的人城環境

實際上,在觀察工業化與現代化所帶來的影響之餘,另一方面,在20世紀的100年間,世界人口便增加了四倍以上,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科技、交通與資訊的發達,促使城市擴張,世界的距離不斷縮小。而快速增添的人口,意味著需要建設數以百萬計的新居住單位,包括商店、學校、辦公室、道路、停車場等相關基礎建設;再由這些需求可得知,高度人口聚集與擴張的環境將耗費更多能源、物資、水、土地等等,並且以更集中的土地密集化、資本密集化、知識密集化、科技密集化的方式來進行,因此都市化的區域成為各項消耗的中樞點。

但是,建築往往刻意改造環境原貌,為永續居住的生態環境投下新的變數,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都市。世界觀察研究組織(Worldwatch Institute)報告指出,建築活動消耗地球約40%砂石和25%原木的年產量,以及40%的能源與16%的水;另外,30%有害的室內空氣則來自於建築物的興建與修整,因此,建築相關產業對於環境影響至鉅。

1996年「居所會議」(Habital II Agenda)於伊斯坦堡召開,即針對當時的都市危機研商對策;於是,新興環保活動又分枝散葉,延伸至關注建築原料的萃取可能造成資源枯竭與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建築產品的製造與運送過程消耗能源、產生酸雨和煙霧、放射性物質等問題,再逐次擴展至「綠建築」、「綠社區」、「綠都市」等永續層面發展的方向,循序漸進。

我國在民國84年9月,亦由內政部召開「全國建築會議」,樹立建築業永續發展制度,希望達成提升建築環境品質水準之目標;87年經濟部召開「全國能源會議」,其中有關建築節約能源的議題,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辦;其後更展開綠建築標章與徵選認證等活動,落實綠建築的概念。

新世紀,新方向

世界在不斷競逐經濟發展與成長之後,大家逐漸發現,無論是陸地、海洋或大氣,其所蘊藏之資源與能量皆為有限,亦經不起無節制的需索與開發。所以從南極臭氧破洞開始,繼而酸雨與溫室效應等問題的發覺,再至永續生存、經營、建築等議題的興起,雖然新世紀仍有許多舊問題尚待解決,但新方向已然就定,背後推力仍在持續。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