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731
字型:
■撰文:呂馨玲
從深澳港出發,踏著白浪、乘著風,約莫兩個半小時的航行,終於到達彭佳嶼。位於台灣東北方、隸屬基隆市的彭佳嶼,也許對許多人來說,是個只聞其名、不知其方位的陌生小島,然而近百年來,島上燈塔為漁民指引回家的方向、氣象觀測站則傳回最新的冬北季風訊息。
由於交通不便、補給困難,島上除了海巡署設有海水淡化器,提供日常用水外,所有物資皆仰賴台灣運補,而電力則來自柴油發電。彭佳嶼雖然物資匱乏,但夏季陽光充足、冬季強勁的東北季風卻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條件,促使二者相輔相成。在民國82年,7.5瓩之風力機組正式在彭佳嶼運轉,至85年,太陽能光電系統也加入供電行列,讓氣象站的觀測儀器可藉由風、光發電系統,得以穩定持續24小時運作,毋需再因柴油機添加燃料而暫停,確保氣象資訊的完整。
小小規模,輔電有譜
風力發電機與太陽能光發電系統皆設於氣象站旁,二者所產生的直流電力先輸送到蓄電池儲存,電池組是由數個類似汽車電池所組成的裝置,設於室內。部份的直流電先供應氣象自動觀測儀器使用,餘電則經由直流轉交流變流器(Inverter)輸出後,成為120伏特的交流電流以供電器使用,如電腦設備等。
根據彭佳嶼氣象站提供的資料,台灣年平均風速約四到五級,風向在夏、冬則有明顯的季節差異,夏天吹西南風,冬天則是富含水氣的東北季風。由於所在位置首當其衝,彭佳嶼自11月到隔年1月的風速,較年平均風速高出二級以上,在缺乏日照的冬季,風力使電源不虞匱乏。
但太強的風力也會影響發電,因此在夏季颱風來臨前夕,工作人員都得將風力機降下,18公尺高的塔身,降為平躺或恢復直立,即使用電動輪軸,也要耗費半小時才能完成。幸而台灣夏季陽光充足,5月至10月為長日照期,也能提供源源不絕的電力。
不過,由於島嶼面積僅1.14平方公里,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功率各為7.5瓩,比起一般工商業動輒600瓩以上的發電力,實屬非常微量,僅能供應儀器、設備使用。工作人員日常所需的用電則賴駐守當地海巡署的柴油發電機提供,每個月五次運補柴油,也因為民生用電得來不易,因此彭佳嶼氣象站甚至在今夏7月份才裝設了第一台冷氣機。
主從電力、截長補短
即使風力、太陽能所產生的電力有限,但在台電公司無法提供服務的彭佳嶼遠端,仍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即乾淨、可就地取材的再生能源,透過蓄電池貯存,就能提供氣象儀器穩定、持續不斷的電力。
另一方面,傳統的柴油發電機則供給需要量大的民生用途,島上的燈塔也是利用柴油機組發電,在日落的一刻同時點亮主燈、轉動水晶玻璃罩,讓漆黑的大海有了一絲溫暖,讓作業的漁船不致迷失了方向。
彭佳嶼氣象站正是把電廠放在後院的實例,沒有大型電廠,根據實際需求,觀測儀器用電量不大但求可靠、不斷電,就採用風力、太陽能,確保供電的品質;燈塔、軍事及民生用電量大,就以發電量較大的柴油機組供電,截長補短,在最少的資源下發揮最大價值。(本文作者任職於台灣經濟研究院)
佳嶼這個看似孤懸海外的陌生小島,不僅默默照亮東北海岸近百年,在分散型發電的應用上,更成為台灣其他地區及未來發展的重要參考。
距台灣約55海浬的彭佳嶼,和綿花嶼、花瓶嶼並稱為「北方三島」,皆屬年輕的火山島嶼,而彭佳嶼是唯一的「有人島」,分別有氣象局、海巡署及財政部的燈塔人員駐守,即使分屬不同單位,但身在異鄉,彼此仍互通有無,宛如家人。
由於長年受到海風吹拂,一般樹木難以生長,除岸邊有幾株林投樹,島上呈現一片草原景觀,主要道路僅有一條,自南端的碼頭通往海巡署基地,路寬不到二尺,所有人與物資的接駁均依賴海巡署的農用運輸車,車體雖小,卻馬力強大,是大夥的好幫手。
島上的通訊主要都透過衛星,包括上網、電信電話、收看無線和有線電視等,讓身在外島的工作人員仍能時時接收到台灣的訊息、掌握社會脈動。白天從燈塔遠眺,四周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藍天,但到了夜晚,點燈作業的漁船圍繞,好像夜市般熱鬧,又像一條夜間高速公路,連結思念的家園。(感謝彭佳嶼氣象站梁珪漢主任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