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676
字型:
▓撰文:陳 芃
推動生活的動力來自於能源,生活型態的改變也與能源運用緊密相連,除此之外,在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看似與能源無關的事情,其實都與能源脫不了干係。本文將由能源危機過後的各種演變,看能源與生活間的其他關係。
以往「能源與生活」單元,通常在探討能源科技在生活層面中的實踐,或是新的能源運用模式,其實在這些之外,能源與生活有著更深層的關係。讓我們將時間拉回到1970年代,由能源危機後的世界,來看看人類的生活因為能源供需的不平均,進而產生出什麼樣的變化。
深切體認能源非廉價品
1970年代,世界連續掀起兩次能源危機,造成全球性的經濟衰退,西方世界甚至出現所謂「失落的十年」階段,對人類發展產生重大的衝擊與變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節約能源概念在生活中落實,能源教育的工作也在此時全球性、大規模的開展。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節約能源,人人有責」的標語,以及政府大力推行窗型冷氣能源效率比值(EER),再加上「冷氣維持 28℃」的宣導工作,相信至今仍令許多朋友記憶猶新。
事實上,不光是台灣,舉世都在勵行節約能源工作,美國政府要求電器廠商強化家電的效率,特別是冰箱,汽車廠商也開始思考汽油便宜時從未想過的省油車種;一向注重外觀、講求穿著禮儀的日本,在第二次能源危機時,也由當時的首相大平正芳帶領政府官員,穿著「短袖西裝」在正式場合露面,引起一陣喧騰。
而「日光節約時間」,亦是能源危機對世界生活的一大影響。所謂「日光節約時間」,就是在夏季日照時間較長時,將時間向前提早一個小時,多利用日光以節約能源,今日仍有許多國家施行這項制度,成為國民生活的共同規範。日光節約時間多在高緯度地區的國家施行,因為其地理位置冬季與夏季日照時間差異頗大,以接近赤道的台灣來說,「日光節約時間」對於節能的實際功能並不顯著,尚牽涉與其他國家時差的問題,故我國並無實施。
產業革命的啟蒙年代
另一方面,全球產業亦在能源危機發生後產生重大的改變。在能源價格低廉的時代,能源投入與其所產生的利潤,並未被企業經營者所重視,導致過度依靠能源;在能源危機之後,所有的產業均面臨能源與產值的問題,本身具有耗能特性的產業,開始淡出市場,而其餘的產業,則面臨提升能源效率、改善製程等挑戰,掀起了產業革命的風潮。
這場產業革命,講求的是以新的觀念來看待未來發展,以研發、技術升級為出發,進而逐漸朝向以知識為發展的主軸與獲利的根本。是故,今日的「知識經濟時代」,學者多認為發軔於能源危機之後的產業轉變,同時,受到外在的經濟情況擠壓,奉行已久的「生產導向」發展軸線,也逐漸轉為「顧客導向」模式。
舉例來說,兩次石油危機過後的我國,由於能源、國際經濟的不確定性,認為傳統製造業以及盛行的代工模式,並非台灣日後足以依賴的方向,所以政府亦開始計畫新產業的導入,今日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生物科技等產業,均是在當時發源。能源對於產業的影響性,由此可見一斑。
新觀念的進入與實踐
在社會層面上,能源危機留下的刻痕更加明顯。兩次石油危機造成原物料飛漲,物價極度的不平穩,在投資、避險等要求下,「有土斯有財」的概念盛行,台灣的房地產開始進入高峰期,所謂的「預售屋」制度,也在此時形成。同時,政府為因應住宅價格、市場秩序等方面的挑戰,推出了各項政策,同時開始直接興建國宅,解決最基礎的民生問題。
能源危機對當代社會產生的影響,除了停滯性通貨膨脹與房地產價格上揚外,尚可從保險這個行業中一窺端倪。在石油危機爆發後,由於物價上漲,民眾普遍擔心「錢不值錢」的問題,此時的保險業者為求競爭,引進多倍死亡給付的險種,也就是在保險期間內死亡的保險金,可以達到三倍以上,充分的可以看出能源危機為社會帶來的不安定感。
而在兩次能源危機過後,西方先進國家因應能源危機衝擊而所做出的社會變革,也開始逐漸影響我國。以「終身學習」觀念來說,即是為因應產業革命需求,強調個人在職場內必須不斷學習與創新,以促進企業的整體進步。此外,由於能源危機造成歐洲國家社會福利所能支用的金額大幅降低,在老人、殘障人士的安養與照顧上,開始尋求商業、社區等非正式機構的支援,這個構想亦影響我國,「社區福利化」政策即是一個最具體的例子。
前事可為後世之師
當然,能源的影響性絕不僅於此,但由上文就可以清晰的看見,1970年代的兩次能源危機,不但對於當時的生活有著直接的衝擊,使世人瞭解能源與生活間的關係,不僅只是建構在使用層面之上,更對於後世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在益發倚賴能源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必須認知能源不僅是提供生活所需的動力,更是建構生活模式的要素之一。不過在日常繁忙之中,大眾對於能源的存在以及感受程度仍然非常低,故謹希望以此文,由與生活相關的另一種角度,喚起大家對於能源的認識,重新解讀能源,並賦予它嶄新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