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今日僅在記憶中——閒話台灣煤炭的源頭

2003/11/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1147

字型:


▓文╱圖:林再生

燒炭用以炊煮、取暖,在強調知識經濟的今日,已是古早而不可及的記憶,然而台灣的自產煤炭對於這個島嶼的貢獻,卻是不容抹煞的事實。在已越來越少接觸煤炭的現代,對於「台灣炭」的生成與源頭,您有所瞭解嗎?請看本文的介紹。

現代社會人們所使用的東西,不是理所當然的生活用品,就是現代科技的先端製品,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對於一些已經沿用已久的小東西,通常都不會、也沒有意願關心,況且一些生活必需品,如:水、電、石油、煤炭、瓦斯等,因有政府的輔導與管制,使用上價格低廉而供應安定,更讓現代人不用費心來暸解其出處或其生產過程如何了。是故今日提起「台灣三寶」:金、石炭、石油,更是有許多人連實物都未見到過。

筆者曾有一次在某學校鄉土教學時做煤礦活動的解說,一位家長提起「煤炭與木炭有什麼分別」的問題,為節省時間,乃長話短說告訴他:「木炭是以人工方式,將樹木材料放入炭窯內悶燒煉成;煤炭是在地下岩石層內,受到地壓與地熱作用,慢慢經過千萬年間才自然生成的礦物」,今日回想起,不知當時他對於這個簡短答案是否感到滿意。

女媧補天的燃料

遠古的人類偶然間發現了火的好處,並將之用於取暖、炊煮、照明,甚至用作武器。人類最先使用樹木枝葉等為燃料,後來,人們在燒剩木材殘餘中撿到已燒成的木炭,進一步設想出用窯悶燒木材而得到木炭,這也使人類進入銅器時代。在此之後,部份人們在住家附近發現到岩層內的石質木炭「煤」,而其發熱量更高、更能耐久,缺點只是殘渣較多、起火較木炭困難,且會有黑煙嗆人而已。煤炭在被發現與運用後,被視為是天公送給眾生的寶物,在大陸華北傳說中,還認為女媧娘娘補天便是使用煤炭燒煉七色石做為材料,更有指出其煉石之窯址等傳說。

就性質來分,木材在炭窯內斷絕空氣悶燒後,木材中的氧、氫等蒸發後,而留下了成為纖維質的碳分,這一過程即是依賴人工將物質予以依「碳化」而成。木炭可說是最早期的最好能源。

至於煤炭則是太古時代的森林,在原生地或經過漂流堆積在低窪地後,被大海淹沒及泥砂堆積而斷絕空氣,經過數千萬年間乃至數億年,被岩層的高壓力與地底高溫緩慢的腐蝕至無形,而剩下材質成為「腐蝕土」,繼續進行碳化作用,後成為煤層「礦物」。由其生成年代的長、短等而有煤質的差異,並依供應植物材量的多寡,使其層厚及分布範圍或有不同。

先氧化、後碳化

植物本來就以碳、氧、氫三元素為主要成分,其在「氧化作用」時,首先先由氧與氫結合成水,再由碳化合成,成為二氧化碳後,漸次滅少其質量;其次是碳與氫生成沼氣,最後殘留著剩下來的碳亦即是「煤炭」,色彩也逐漸變黑,同時繼續不斷的進行著自然的「碳化作用」。

煤層原生地應該是在水底下深處的地層中,而之所以會出現在高山、平原之中,甚至於有的露出在地面上、而有的在地下深處或海底下,乃是因為地球繼續不斷的造陸活動與地質構造的變化,此點以中國大陸煤層與台灣煤層的條件不同,就可見一斑。在很久以前,台灣島原是大陸東海底下的大陸棚,受到太平洋板塊與菲律賓板瑰的擠壓,由海底抬升而形成島嶼。

在屬於新第三紀層的地質之中,原本已夾有煤層,而在台灣島抬升過程中,再經繼續不斷的地質活動,使得部份煤炭露出於地面(煤層露頭),這也成為後來「炭坑人」尋寶的目標。煤層厚薄取決於生成地堆積樹材量的多寡,其品質則與年代久遠,亦即碳化作用的時間而有所不同。中國大陸屬於歐亞大陸古陸的一部份,其原生煤層都屬古生代石炭紀前後所生成者,而日本煤炭則有屬於古第三紀及新第三紀者,故有部份煤田近似台灣新第三紀炭層。

至於造炭的樹材又是什麼樹種呢?當然與原生地的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有關,不過至少需有環境能生殖大量樹木,成為一大片原始林,方能成為煤炭的原料。依據日本對煤炭研究的資料,認為是柳、毛櫸、楓、楹、胡桃、櫸、柿等樹木林;台灣煤層之原生樹木,亦曾有資料提及發現到楓樹的化石之說,不過尚無更多這部份的資料可供參考。

時地人物激盪近代史

依照台灣的地質情況,煤炭的藏量並不算是豐沛,而分佈多半集中於新竹以北的地區,又以東北的基隆、平溪等地,藏量與產量為最盛,品質也較高,因此在這些地方形成煤鄉的風貌。百餘年前,台灣煤炭露頭為住民發現後,由於接近海邊,運輸容易,在18、19世紀時,航行在印度洋到北太平洋之間的蒸汽動力船隻,台灣是唯一的煤炭補給站,這也使台灣地位逐漸受到重視,而政經重心亦由鄭成功長期經營的台南地區,轉而向北發展。

其間,對岸中國大陸福建沿海也有煤炭生產,但由於遠居山區運輸不易,導致開採價值大幅降低,反觀台灣煤炭成為各國列強磨刀霍霍的目標,看來「台灣炭」對於台灣近代的命運,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作者為煤炭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