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制度與成長——解決能源建設的抗爭之道

2003/12/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636

字型:


▓撰文:陳 芃

伴隨著重大建設出現的,常是沒有贏家的鄰避(Not In My Back Yard;NIMBY)問題,沒有人樂見這樣的事情發生,然而卻是一再在各個角落上演。有沒有一個可以圓滿解決的方式,端要看身處其中的各界,是不是願意停下來仔細想想。

隨著社會的演進以及複雜化,許多價值觀念因為時空環境的不同,進而呈現出兩極化的轉變。舉例來說,民國50、60年代時,當電力送入尚未供電地區的那一刻,居民夾道歡迎,晚上擺桌宴客,是許多老一輩電力從業人員的共同記憶。那時沒有人會反對家門口有電線經過,而設置變電所則是地方進步的象徵;今日,我們看到的是完全相反的狀況,一樣有民眾群聚,但卻都是為反對電力設施靠近家園而來。

發生鄰避問題是可以理解的,這也不是我國獨有的情況,而是大多數國家都曾經歷,或是仍為其所困擾的問題。在開放社會中,民眾有參與公共事務、表達自身意願的權利,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這也是自由民主落實於生活中的象徵。

少有交集的兩方對立

類似的問題在台灣社會中有非常多的例子,大至屬於國家重大建設的第六輸變電計畫,小至地方設置加油站、焚化爐等設施。這些抗爭常有著激情的演出,以及形成兩方強烈對立的特性,有時反而模糊本身的訴求,也喪失了達到雙贏的機會,與日後溝通的可能。

會形成這樣的局面,有一些關鍵的因素值得注意。由建設本身來看,遭到反對的建設通常是對於環保有負面形象者,或是對於地方發展有潛在影響者,這些均是地區居民最重視的根本,而卻是建設者最不願意公開承認,或是做出承諾的部份。在建設者與反對者雙方的認知上,已經產生了難以跨越的鴻溝。

由反對建設的角度來看,地小人稠的台灣,土地經濟價值高,在維護私有財產的觀點下,要改變現狀,僅能朝向更有經濟利益的方向發展,而上述有負面疑慮的建設,不但不能提供更好的發展,反而有可能限制地區的發展。在強調平等的民主社會中,大眾普遍不允許權益受損的情況發生,自然會產生抗爭的情況。

另一方面,環保因素也是一大關鍵,沒有人能容忍自己的生活環境被威脅,雖說現在各項建設均需經過環境審查評估,但是環評結果卻常被反對者認為資訊不明確,並在其他方面找出不同觀點的資料或數據駁斥,造成各說各話的局面。此外,還有許多原因,包括地方政治勢力的介入,都讓這類事件變得錯綜複雜。

均輸局面值得深省

在此不評斷建設是否有其必要性,或是居民的反對是否有道理,僅以觀察的層面看待這樣的建設/抗爭事件,即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多方均輸的局面:投資建設者吃力不討好,即使完成設施,日後的營運仍將有一連串的問題衍生;抗爭者勞民傷財,打亂原有生活步調,降低應有的生產力;以整體社會層面來說,更因此付出許多無形的成本,卻仍然陷在內耗的局面之中。

目前重大的能源建設,也多遭逢到鄰避問題的困擾。第六輸變電計畫攸關國家整體電力品質的提升,以及為未來二十年電力需求做好準備,然卻在許多地點,因為輸電線路的經過、設置變電所而產生的抗爭,無法達到預定的目標;大潭電廠是北部最重要的電力機組,肩負南北電力平衡的重大任務,其燃料的輸氣管線已採用海底輸送的設計,避開陸地上可能產生的問題,但是電廠的附近,仍然有反對的聲音。

諸如能源等公共建設,所產生的影響絕對不僅針對於建設者/反對者兩造之間,而是與全體民眾息息相關,不過在此類型的公共議題領域中,只要不是在自身的日常生活範圍之內,大眾甚少主動表示意見,或者是明確的做出判斷,反應多半是冷淡以對。這樣的情況也許有助於使地區抗爭不至於向外擴大,但是相對也降低了社會的共識程度。

承認、包容、理性、學習

在兩難之間,找尋一條可讓雙方共同接受的路,是此類型事件最完美的結局,但是仍須基於一些共識,而這些必須來自於社會整體的成長進步。當面臨衝突時,人類利用法律、制度來規範、解決問題,而這些抗爭與對立,終將回歸到制度的層面下,以多贏局面為目標,同時符合公義的設計,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目前,在這方面的制度仍有所不足,一方面是評估的各項指標與專業領域的判定,有待整合成為一個具有公信力的機制,另一方面則是對於實質產生的損失補償,需要有統一的標準與模式,並且符合現今社會的狀況與需求。

接下來,事件中雙方都有再學習的必要。能源建設者雖然肩負公用事業的重任,但是仍然應該傾聽地方的聲音,在態度上,可將辯論與駁斥適度修正為承認與包容,並且宣示自身應負起的責任,針對抗爭者的訴求,給予實質的回應,才能讓兩者之間有共同的語言。抗爭者方面,應要瞭解合理的、理性的訴求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在法治社會中,體制外的衝撞只會帶來負面的印象,同時亦成為社會向前的絆腳石。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