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6/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689
字型:
▓撰文:蔡惠民 ▓圖片提供:台塑公司
統計資料顯示,工業廢棄物之產生量遠超過家戶垃圾之產生量。因此,對工業園區內事業廢棄物進行有效減量及再利用將成重要課題,而「生態化工業園區」(Eco-Industrial Park;EIP)之理念亦應運而生。
丹麥係世界上第一個發展「生態化工業園區」的國家,初起時,緣由於廠商思考如何節省成本、增加利潤而自發形成,卻意外獲得豐碩之成果及效益。本文僅就丹麥執行EIP 之具體經驗為例,以為他山之石。
無心插柳˙成為典範
世界上第一處「生態化工業園區」位於丹麥的科倫德堡(Kalundborg),距離丹麥首府哥本哈根約一小時車程,為一個港口小鎮。這個生態化工業園區幾個主要「工業共生體」如:Statoil煉油廠(丹麥最大之煉油廠,年產480萬公噸)、Asnas燃煤火力發電廠(丹麥最大之火力發電廠,發電量達150萬瓩)、N.Nordisk製藥化學工廠(供應全球40%之胰島素與工業用酵素)、Gyproc水泥合板工廠等,以及科倫德堡市(須供應約二萬人口使用的蒸汽與家用、工業給水)。
在1960年時,此區只有煉油廠與火力發電廠的設置,1975年時萌生了最早的你丟(廢熱、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廢料)我撿(做為能源、原料)之「工業共生」;即電廠抽海水做為冷卻水,煉油廠廢水排入海中;而煉油廠熱油、廢氣所帶來的熱能則開始為科倫德堡市與水泥合板工廠加以廉價購用,製藥化學工廠則尚未加入共生體系。
到了1985年,火力發電廠原本用海水冷卻之中溫蒸氣已大部份供給製藥化學工廠、煉油廠再利用;其所產生之中溫廢氣在去除硫酸後,亦供做科倫德堡市之能源;火力發電廠之飛灰則在飄出煙囪前加以過濾收集,再製成波特蘭水泥及鋪路骨材;製藥化學工廠廢水處理後所剩污泥與養殖漁業之池底污泥則供應一千餘戶農家之田間肥料,而水泥合板廠則去收購其他工廠之石膏廢料當原料。
你丟我撿˙實踐共生
直到1995年,這種「工業共生體」之工業園區生態化觀念的實踐,以及所產生之經濟利益,更達到顛峰。原本工業園區之火力發電廠其燃煤發電的熱效率只有40%,且大部份熱能都經過煙囪而散逸至大氣中,而另一座煉油廠也在製程中把大量瓦斯給燒掉,如今透過合作,在「能源再利用」方面的成效如下:
一、煉油廠將原本給燒掉之瓦斯以低價供應予水泥合板廠,雙方各自多一筆收入及減少一筆支出。
二、火力發電廠則將蒸氣廢熱供應科倫德堡市、製藥化學工廠與煉油廠;這套區域性供熱設施受到市政府與丹麥政府鼓勵,因為這一來幾乎減少了3,500個燃油生熱設備與煙囪,等於少了3,500個固定空氣污染源。
三、火力發電廠抽海水做為冷卻之用,以減少自蒂瑟湖淡水之取用;此外,所生之熱海水則供應57處陸上養殖漁業,使得養殖漁種得以終年四季生長,生產量與收益提高數倍。
四、火力發電廠自1992年起減少煤的使用,改用來自煉油廠原本給燒掉之瓦斯廢氣。因為該國環保部大力要求提高排放標準,使得火力發電廠增設硫酸氣回收設備,同時使用瓦斯遠比煤更乾淨,又多出硫酸副產物的收入。
至於「廢料物質回收」方面的成果則為:
一、製藥化學工廠廢水處理後所剩廢污泥與養殖漁業之池底污泥則供應農家之田間肥料,年高達100萬公噸,原本還得另外花錢處置。
二、火力發電廠之二氧化硫等硫化物在飄出煙囪前,先以碳酸鈣中和成硫酸鈣,並過濾收集提供水泥合板廠三分之二原料來源。
三、煉油廠之硫酸副產物賣給硫酸生產商。
四、製藥化學工廠製造胰島素產生之酵素副產物,則出售給養豬業當豬飼料。
網網相鏈˙互助互賴共榮
以上之工業共生,經由回收與再使用,為廠家創造收入,減少支出,同時降低對空氣、水體與土地之污染,套句生態辭彙,科倫德堡呈現了簡單食物網之特點:有機體相互消費彼此的廢物質與廢能量,從而相互依賴。
美國第一座經事先規劃而開發之生態化工業園區,在聯邦政府環保署強力要求下,將於德州伯朗斯維爾誕生。美國之工業區規劃自此乃立下一新里程碑,即「遵守物質能量兼具之生態化指導原則,辦理開發工業區之規劃」,俾迎接ISO-14000環境管理之要求。
德州工業區生態化規劃原則摘要如下:
*生產與分解(回收再利用)之平衡(儘可能減廢或零廢)原則。
*自然界系統(在此為工業區)在面臨改變時,其自行重組(self-organize)以復原之穩定度原則。
*預測變動與混亂對整個複雜系統(工業區)之影響。
*(工業區)食物鏈與食物網原則。
*社區之世代交替原則。
至於工業區開發之規劃內容,除例行對社經、生態、財務、法規與經營動態調查外,將特別著重涵蓋工業區內各成員工廠之廢棄物產出與投入之調查,並建立各該工業區「物質與能量交換架構」模型,俾利分析開發工業區之實質經濟與環境效益。
環保友善˙建構未來園區藍圖
藉由上述例子可知,生態化工業園區經由質量與能量平衡,不僅創造新收入來源,減少支出成本,又能友善地對待空氣、水與大地,從而促進工業園區鄰近民眾與原有初級產業共存共榮。不僅尚未開發新的40餘處工業園區應該仿效規劃,現有之舊工業園區亦應規劃更新生態化,如此可為工業園區增加收入與成本節約,而環境衛生與自然生態保護支出之直接、間接費用,也將可能省下數百億!
總之,早期之工業發展自「家庭工廠」到集聚之「工業區」,再藉由植栽綠化附設遊憩設施美化外觀的「工業園區」,進而到各工業先進國這幾年來積極競相推動或規劃更新、使之轉型成為「生態化工業園區」,在在皆已透露自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議宣示「21世紀議程」以及歐盟諸國具體化透過ISO-14000之後,推展這項「工業園區生態化」已是無法規避的世界環保趨勢,因此我國工業要繼續生產、外銷、成長,自無從例外。(本文作者任職於環保署工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