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618
字型:
▓撰文:陳芃
約莫15年前,台北公館地區的唱片零售業者,正上演著一場削價競爭的流血戰役。由於地理位置,公館地區聚集許多青少年以及學生,唱片行也有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在強大的競爭張力下,同樣一捲錄音帶,每家的價格都有所不同;而各唱片行也無所不用其極的,舉辦各式促銷活動,希望能擁有更多的固定客源。
其實各家唱片行的進價成本均差不多,利潤端視各經營者的策略。這場戰爭到了最後,有某家業者,開始用低於成本、沒有利潤的方式銷售,目的就是希望緊縮周邊其餘業者的業績,進而獨佔公館地區的市場。這樣的情況維持了數年,最後該家業者終於成功,獨霸該地區市場,但卻因為大型連鎖性唱片行的進入,在資金與品牌形象不敵的狀況下,黯然收場。
上面的故事似乎與能源扯不上關係,但是仔細觀察,其實與近日引起話題的油價有諸多類似之處。以往國際油價上漲,民眾的第一反應就是「油價要漲了」,但在油品市場自由化後,就有通路業者寧可放棄利潤,在成本上漲時反而調降售價,希望能獲得消費者青睞,並打擊周邊的競爭對手,獨占該地區市場。
油品通路商削價競爭的策略,理論上可以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壓迫對手,並促使經營不善的競爭者退出市場,或者加入己方陣營;如此一來,更壯大的通路業者,就能以更優惠的價格向煉製業者購得銷售用的油品,降低自身成本。同時,強大的通路業者,更具備了自行進口油品銷售的實力,屆時將不再受限於煉製業者,而能自創產銷合一的局面。
其實,這樣的模式與日本油品自由化初始時十分類似。在一波波的價格爭戰後,日本油品市場目前已大勢底定,佔優勢的均是財力雄厚的企業集團,或是國外的超級大型油品商;而日本油品零售業,也因競爭過於激烈,使得油品銷售本業的收入,僅佔獲利的30%左右,餘需靠附加的營業項目來取得。
我國由於油品市場有限,是否會引起國際超級油商的關注進而大舉參與,目前尚待觀察。只是國內目前油品煉製已呈現供過於求的態勢,加上加油站密度過高,足見未來通路業者的經營,仍將處於合縱聯盟的整理時期。油品自由化後更低的價格,的確使民眾受惠,然而卻不免產生「是否偷工減料」、「賠錢生意沒人做」的疑慮;而各地售價不一,也常引發公平性的質疑。在將零售油品放手由市場機制來決定時,業者與消費者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