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1/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628
字型:
▓撰文/攝影:陳 芃
2001年是跨入21世紀的首年,國內油品市場似乎感染了這樣的特殊氣氛,顯得特別具有活力,予人煥然一新的感受;在2002年的初始,除了兩大龍頭持續相互激發的銷售競爭外,我國油品市場的整體轉型也即將展開。
與生活不可臾離的油品,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感受程度往往相當的低,大眾的要求不外乎就是要供應充足、價格低廉等,其他方面似乎都無法引起興趣;然在台塑石化加入油品零售市場後,由競爭機制的開展,各顯神通的行銷策略讓消費者目不暇己,在品牌、價格、服務上均有了比較的基點,「去哪家加油站加油?」已成為新興的話題。
在2002年,零售油品市場將因為全面開放國外油品的進口,呈現更多元競爭的風貌;同時,因為商業競爭的結果,我國更將成為一反昔日「自煉自足」的形象,國內煉製業者必須向海外拓展市場。整體而言,今年對於油品市場來說,將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轉捩點。
供需的省思
根據能源會的統計,我國油品消費在89年度為41,118千公秉油當量(MOLE),較69年的21,517千公秉油當量成長約1.9倍;在同區段時間內,現今電力消費量是20年前的4.3倍。
在我國產業轉型,工業主要需求能源轉向屬於二次能源的電力時,看似對油品的需求未如電能般殷切,但國內油品消費仍然維持年年上昇的趨勢。昔日最大的油品消費項目是工業,現今已由運輸取而代之,成為最大的消耗項目,同時運輸也是消費成長率最高的項目;此外,商業項目雖僅佔整體油品消費的百分之一,但是其高成長率亦值得關切。
在主要的需求上,燃料油仍是最大宗,主要供給工業以及發電用途;汽油、柴油、航空燃油等部份多半供給運輸項目的需求,整體需求較燃料油更為強勁,同時也是民眾最為在意的部份。根據能源會推估,2002年汽油需求將呈現小幅增長,而柴油需求則有下滑的現象。
油品因為其有限性,世界各國均將其視為戰略項目;油品的使用亦不像於電力般,能以多種燃料產生,兼之原油的供給與價格易受國際情勢主導,對於幾無自產油品的台灣來說,更應格外謹慎面對其相關議題。
出口的年代
在傳統的觀念中,台灣的油品幾乎完全得靠進口,怎麼可能還有輸出的情形?其實,進口的部份絕大多數屬於「原油」,經過煉製業者精煉後,成為各種產品銷售。昔日我國僅由中油負責煉製業務,在85年時開放民營煉油業;時至89年,民眾已經可以購買到台塑石化提煉的油品了。
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由於國內的需求有限,自然就會產生多餘的供給。以柴油為例,90年度中油煉製的柴油即足夠供給我國市場而尚有餘裕,再加上台塑石化所生產的柴油,整體供給大過需求,當然需要透過管道,將多餘的柴油銷往國外。
因為原油煉製的特性,加上經濟規模以及市場競爭因素,油品的外銷將成為日後的趨勢。根據能源會預估91年的汽油供給量顯示,中油以及台塑石化的產量可達1,421萬公秉,遠超過預估的需求967萬公秉,產量超過需求約47%,然而此數據尚不包括未來將直接進口販售的汽油。由此可見,向外發展已成為煉製業者生存的關鍵。
我國並非原油產國,所生產的油品無論在價格與產量方面,均難以與世界級的油品公司匹敵,能有效拉近產品價差、提昇競爭力的方法,就是藉由地利之便,節省運費銷往附近國家。中國大陸是亞洲最大的油品消費國,同時也是石油淨進口國,故無論是中油或是台塑石化,均以在中國大陸積極佈局,希望能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白熱化的競爭
對外方面國內煉製業者各顯神通,對國內的需求市場,則出現了白熱化的競爭。以加油站的零售市場來看,十年內由600家左右增加至2,113家,中油直營及加盟站佔78%,台塑直營及加盟站佔22%(90年10月)。
兩大龍頭主要的戰場在於如何爭取更多加盟廠商的認同,於是互挖對方牆角的商業行為不斷的發生,甚至於「賠本生意照做」的情況屢屢出現;在加油站業者方面,由於加油站的暴增,造成激烈的競爭態勢,各式促銷服務更是令人眼花撩亂。在這背後,消費者成為最大的贏家。
另一方面,2002年即將開放進口汽油的販售,已有國內廠商結合世界級油品公司,挾低廉的成本進入國內,預計攻佔下10%的零售市場。屆時,國內除兩家煉製業者將面臨國外進口商的成本優勢,在國際價格波動不大的情況下,油品價格相對將因競爭而降低;至於調降的部份,非常有可能來自於原本提供給加油站業者的利潤。
但是國外廠商並非在市場上佔有絕對的優勢,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如何貯藏油品即成為一大問題,而沒有輸油管線,更增添了銷售的成本與限制性。除了在零售市場的熱戰外,港埠油庫的興建亦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黑金」有時盡
綜觀2002年的油品市場,百家爭鳴的熱鬧景象反映出自由化的成果,國人的消費也將更具選擇性、有更好的服務與更低廉的價格。不過在這一切的繽紛背後,全球石油存量、我國石油依存度、能源多元化、國內石化業未來發展走向等問題,是值得更為深思的一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