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50
字型:
■整輯╱攝影:何佩芬
由國立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宏仁企業集團、中華民國亞太新經濟學會共同舉辦的「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研討會」,於民國96年2月1日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3場研討活動,以生質燃料的發展為軸心,探討台灣發展此類替代能源的可行性。
與會座談的包括來自巴西的國會議員以及英美專家,及國內經建會、經濟部、農委會、環保署,再加上企業領袖,吸引了500多位學界、相關業界的踴躍參與,其中由宏仁集團自巴西進口的汽油、酒精兩用引擎汽車,現場展示帶有甘蔗香味的酒精燃燒也引起討論,引發「巴西能,台灣應該也能!」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的迴響。
巴西發展酒精汽油兩用車
此次研討會特邀來台的巴西國會議員Mr. Luis Piauhylino de Mello Mo nteiro,在專題演講中說明了巴西的生質酒精發展成就。從第1次石油危機以來,巴西積極以甘蔗研發生質酒精做為燃料的技術,並提出政策優惠,像是酒精零售價低於汽油零售價25%、酒精汽車牌照稅低於汽油車牌照稅等,更研發出酒精汽油可混合使用的汽車。去年11月巴西汽車製造業歡慶第100萬輛兩用引擎車出廠,目前巴西有7家製造廠生產58種不同的兩用引擎。
歐盟 2010年5.75%燃料用替代能源
來自歐洲再生能源政策顧問單位、英國帝國學院的Dr. Chris Tou mazou,說明汽車使用化石燃料產生8~11億噸污染影響到溫室效應。而卡崔那颶風的發生與烏克蘭天然氣產量大幅下降,都促成歐洲開始認真看待生質燃料議題,歐盟2010年的燃料用替代能源目標是5.75%。
現在歐洲主要透過玉米、甜菜來製造生質燃料,只有6~7億公升的酒精產量,當前課題是得設法降低生產成本。未來將以木質樹、木質纖維來生產酒精,並透過基因遺傳工程加快研發的速度。他建議台灣並不要成為另一個巴西或美國,重點是要去開發下一世代的技術。
美國2025年達成25%使用再生能源目標
來自美國路易斯安那的學者Dr. Magdy A. Bayoumi提供的美國經驗是:2006年已有600萬輛車屬於可使用混合燃料的車子;而近幾年加州已有31%的電力是來自再生能源;其他像德州的風力,愛荷華州、內布拉斯加州的玉米提煉酒精,路易斯安那州的甘蔗提煉酒精都在積極發展。
美國設定在2025年達成25%運用再生能源的目標,2012年時,生質能的產量要提高到75億噸。屆時農作物的枝稈、甚至廢料,都可以拿來開發,農產部門將有很大的突破。數據顯示提高再生能源生產20%,就會間接創造35萬5千個工作機會,鄉村地區的經濟也能復甦。
高雄市柴油公車全面上路
經濟部部長陳瑞隆說明,因應全球趨勢,「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快要三讀通過,高雄市生質柴油公車也全面上路,2008年起強制柴油添加1%生質柴油,2011年起強制汽油站供給E3(3%酒精)汽油,在這段期間經濟部將大力推廣,一方面教育民眾,也期盼業者投入此一「綠金」行列。
運用休耕土地種甘藷煉製燃料
行政院經建會主委何美玥表示,台灣生質能的前景,給農民開啟新的收入來源,目前將運用休耕土地推廣種植較符合台灣經濟成本的甘藷,以煉製生質燃料,而中研院則投入研究發展纖維轉換酒精的技術。配套的政策也已擬訂,在能源開發的趨勢下,對廠商而言勢必有利可圖。
經濟部政務次長施顏祥也說明政府鼓勵能源多元化用心,不過現在是經濟部與台電公司以行政規劃方式來做補貼,若是有法律的明確保障對政策長期的穩定發展會更有利,目前行政院已將方案送進立法院,希望能早日通過。
經濟部能源局局長葉惠青表示,巴西是經過30年的不斷努力與修正,生質酒精才有如此成熟的發展,台灣可以借鏡巴西,利用跨部會合作,台灣的生質能技術一定可以追趕上巴西。
展現台灣堅強研發實力
農委會副主委李健全則強調在能源作物的選擇上須對台灣有利,並且在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間進行調整,才不會形成競爭局面。
宏仁企業集團總裁王文洋自喻是以「公民的角色」來拋出能源議題,他認為以巴西30年經驗,正可以做為台灣的借鏡。台灣土地規模小,可做為試驗場,他建議要進一步與有廣大土地資源的國家共同合作。
王總裁信心滿滿的表示:「台灣的研發實力強,也許還能幫助巴西等國把提煉成本降低,從每公升4~5元,降到更低。面對全球暖化帶來的衝擊,靠發展低污染能源的技術走上國際舞台,也是台灣對國際社會莫大的貢獻。」
期盼加速立法、落實政策
國立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朱雲鵬提出建言,能源發展是一新興工業,台灣有科技優勢不應缺席,但是政府的補貼機制應做詳細的計算,要有經濟上的依據,才能讓納稅人的錢花得值得。至於民間投資部分,由於這些農作物除可生產生質酒精還能做代糖、飼料、酒等商品,私人企業會自行考量,政府只要建構好的誘因體系就夠了。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蕭萬長也相當看好再生能源的發展,他在結語中表示:「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要對環境負責任,期盼政府加速立法、落實政策,以台灣的技術做後盾,往世界發展,一定能創造新的奇蹟。」(感謝時報國際廣告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