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737
字型:
▓撰文:翁鳳英 ▓圖片來源:fairkehr
在現今環保意識高漲的時代裡,人人因談起二氧化碳而色變,彷彿它是破壞地球生態之首。事實上也是如此的,這種氣體使得地球一片烏煙瘴氣喘不過氣來,但反過來想想,誰是二氧化碳的製造者呢?
當你我開著車奔馳在森林小路或貫穿青翠原野的道路,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方便和快感時,是不是也曾想過汽車所排放出來的廢氣正使路邊小花一步步邁向死亡?陸上的交通工具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主要元兇之一,以德國為例,汽車的廢氣排放即占德國溫室氣體排放的五分之一。
在這樣的思維下,為要降低溫室效應,開發綠色生質能避免使用傳統油源成為顯學。相信讀友曾見過一片片黃色的油菜花田,也聽過油菜花可以用來提煉原油,而戴上風光的綠色能源帽子。想起來也是合情合理,若汽車都能使用這類綠色能源,不就能響應環保潮流嗎?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中國的上海,市中心禁止腳踏車通行,原因是腳踏車妨礙了汽車通行。中國現在的汽車占有率只占全球的3%,而它的人口數卻是全球的五分之一強。無可否認的,中國汽車的數量將會無限上升,而全球的氣候只會愈來愈糟。但也不能全怪開發中國家,看看先進國家如同德國,這裡居住了占全球人口不到1%的人,但卻擁有全球6%的汽車占有率,也就是說這裡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場所。
為了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歐盟已在德國的全力督促下做成決議,將在2020年前規定所有的汽油和柴油必須混有10%的生質燃料。這樣的措施也使得汽車工業為了企業未來的綠色形象打拼,而積極研發可以適用此類能源的汽車。其實仔細觀察生質能油源所帶來的問題是非常複雜而棘手的,從最顯而易見的因栽種此類作物,而排擠正常作物的耕種面積,就遠大於它所代表的環保節能,值得大家深思。
要食物還是要能源?
對於農夫而言,若能將休耕地用來做為更進一步的運用當然是最好的,尤其是在德國政府基於再生能源法,對休耕地種植能源作物有所補助的情形下,德國農夫樂於將田地拿來耕種如油菜花等的能源作物。再說,耕種能源作物在德國彷彿成為一項新興產業,因為市場的需求量大,目前有20~40%的能源作物必須仰賴進口。雖然德國的能源來源並不十分仰賴原油的進口,然而單面向的只栽種油菜花或玉米等能源作物,將使耕地趨向單一作物種植,連帶使得地力貧瘠而且減少作物的多樣化。
能源作物一直是農業裡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因為它不但可以用來提煉能源,還可以應用在化學、造紙和纖維工業,因此競爭有愈來愈白熱化的趨勢。目前看來,像是汽車工業奪取了正常農作物栽種的機會,大大縮小了一般農作物的栽種面積,爆發能源作物排擠一般作物的危機,也就是食物短縮的情形可能逐漸形成。
能源作物真環保嗎?
單單用節能環保概念來思考能源作物,其實是有誤導的嫌疑。想像廣大的田地只種植能源作物,其中就已產生溫室效應,例如農機具的使用耗費石油,而所謂的礦物性的堆肥也相當浪費能源;另外,以此方法來利用農田所產生的氣體將比二氧化碳更難纏,像是一氧化二氮,這種氣體的分解比二氧化碳更難上310倍,雖然此類氣體目前在大氣中的含量尚未很高,但仍值得注意。
在德國,生質燃料是由油菜花的種子壓縮提煉而來,大家認為油菜花植物可以結合二氧化碳而讓其快速地消失在大氣中,但是此類原油的提煉卻是非常耗能的。除了燃燒此類生質能會產生比燃燒傳統原油更多的氧化氮外,更進一步的缺點是,汽車業尚未研發出生質燃料的粒子過濾器,因此如何將生質能運用在汽車業中也成為一項考驗。
多走路少坐車
能夠真正做到二氧化碳減量而較沒有負面影響的只有生質能天然氣,由動物糞便或垃圾分解而取得的能源,可以較低成本來生產又可以用現有天然氣管道來配送,它的使用就和其他能源一樣簡單,且真正做到二氧化碳100%的減量。
對於地球而言,只要能做到溫室效應降低,採用什麼方法都可以討論,對於陸上交通而言,要達到減少二氧化碳的目標,只能從提高交通工具的能源效率,和盡量避免使用汽車,連帶地也會使能源作物的種植和提煉的機會減少,因而也做到二氧化碳的減量。
糧食危機
高打著環保旗幟的歐美人士,在快樂地開著汽車時,同時也燃燒在拉丁美洲、南美洲和亞洲的熱帶雨林,以及應種植的一般作物耕地。自從富足的北半球開始對於汽車所耗費的能源以及汽車對環境所造成的戕害有了瞭解後,就著手開始對全球未開發的國家鼓吹種植能源作物,彷彿這些國家會因為種植能源作物而有了了不起的未來。這是一個令人擔心的情況,因為大家接下來面對的問題是該加油還是該有麵包吃。
印尼與馬來西亞的雨林被棕櫚樹所占據,巴西的甜菜田和大豆田面積必須縮減,因為種植能源作物連帶引起的環境問題,大於它所代表的節能意義。而從社會學的觀點看來,這種種植能源作物之風不可長,因為小自耕農必將被大量種植能源作物的大範圍農業所驅逐,之後只為了生產汽車所需要使用的能源,而罔顧一般糧食的重要性。
結語
今(2007)年3月,巴西沒有農地的農人因為過大的工業用途的甜菜田面積而發動抗爭,墨西哥人也因為釀造Tortilla的主要原料「玉米」愈來愈貴,使他們無法負擔而引發抗爭和不滿。可以預見的是,這類抗爭將在未來有增加的趨勢,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地區發生糧食嚴重不足的現象,原因在於耕種面積受到能源作物的排擠而大大地縮小。正因為如此,歐洲議會已發動「食物文化運動(Food Culture)」,希望引起大家對此問題嚴重性的注意。
現在全球有20億人口正陷於饑荒,相對於8億的汽車使用人口,應該關心誰呢?該不該盡量避免使用汽車,而改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走路或騎腳踏車,至少為爭取正常作物多一點耕種面積而貢獻一些心力呢?(作者為本刊駐德國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