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822
字型:
▓撰文:曾安康、郭啟榮、鄭景亮
盱衡油價飆漲、京都議定書生效,各國大力推展節能政策及挹注新能源開發和提高利用效率,亦即針對溫室氣體減量和能源價格飆漲問題,將因應主軸放在核能及水力、開發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其中,提高能源利用為目前最直接且有效的治標方案。對此,國內工研院能環所於民國96年投入經濟部能源發展專案之開發與節能技術工業服務,以建立國內數百瓩級節能蒸汽渦輪機組自有能量為標的,期能開創工商產業在高效率利用燃料能源的使命。
本文簡述工業鍋爐裝配節能蒸汽渦輪系統的機組成本和效益研究,蒸汽用戶若安裝小型渦輪機,其建置操作費用的回收期低於2年,競爭效益顯著,兼具節能、經濟、環保等多重效益和貢獻。
產業現況及應用
一般製造加工業在採用蒸汽鍋爐提供熱能需求時,考慮蒸汽傳輸效率、管線尺寸限制、多樣化壓力需求和負載保持等,鍋爐供應蒸汽時,需提高蒸汽壓力(簡稱蒸壓),以竟其功,並因應製程需求,蒸汽在進入產線時,常需串聯一減壓閥,降低而保持穩定的蒸壓供給,此壓降將伴隨產生紊流和噪音,造成能源流失,且無法維持精準的穩定蒸汽。再者,蒸汽通過製程設備後,尚餘大量可用熱能,直接排放或冷卻回收亦造成能源浪費和熱污染問題。此直接解決方案即是利用一能量轉換裝置,有效將「壓力降」的能量轉換為電力或軸功輸出,且能精準調控製程設備的需求蒸汽背壓。本文所談節能蒸汽渦輪機(Energy Conservation Turbine, ECT)即為此類高效率裝置。
工業熱能系統搭配蒸汽渦輪機後,熱能利用依照階梯方式,其第一階段:於製程中的減壓用途,可與減壓閥並聯,將高壓蒸汽先導引至渦輪機,「蒸汽壓力降」將部分熱能轉換成渦輪旋轉動能,再利用發電機轉換成電力(或直接以機械軸功方式)輸出,利用經過渦輪的蒸汽,連通至製程設備以供應需求之蒸汽量和蒸壓,其蒸汽量控制由渦輪入口之蒸汽控制閥掌控、壓力控制則經由渦輪出口端的傳感器和調節閥達成。於第二階段,如蒸汽有效熱能(即蒸汽壓力)尚高時,應用於製程後的熱能回收,則裝設於管線尾端。
然則鍋爐為一般工廠主要耗能設備,國內利用鍋爐產生中、低壓蒸汽以供製程加熱,其使用燃料以燃料油居多。熱能用戶其利用的蒸汽量多僅在2~50噸╱小時,蒸汽壓力低於15大氣壓力,即適用小型蒸汽渦輪機之需求規格。因此德、美、日等國外公司甚早著力在數百瓩級蒸汽渦輪產品開發,成效斐然,其技術重點在:一、熱能供應系統節能工程規劃;二、高效率渦輪機設計與開發;三、機組的電力╱軸功輸出與廠房電力系統或設備整合;四、後勤服務。
原理與性能
節能蒸汽渦輪機的主要組件有:衝擊式渦輪機、減速齒輪箱、感應式(或同步)發電機、輔助系統(包括機組承座、潤滑油供應、冷卻系統)和控制單元。小型蒸汽發電渦輪機的工作原理簡述如下:
一、高壓蒸汽從進口端引導至渦輪噴嘴,其在噴嘴內將壓力能轉換成可動能,蒸汽離開噴嘴時,其速度每秒約為400~600公尺。
二、離開噴嘴後衝擊渦輪轉子葉片,對渦輪做功,產生渦輪轉子的旋轉動能,其轉速為14,400 RPM。再經齒輪箱減速至發電機操作轉速(3,600或1,800 RPM)後,由聯軸器傳遞至發電機,轉換為電力輸出。
三、流經渦輪後的低壓蒸汽,從出口端流入下游的製程設備,提供熱能。
四、渦輪轉子的轉速和進入製程的蒸壓值等,藉由可程式化邏輯控制器(PLC)所控制的蒸汽流量控制閥和壓力控制閥調整,以符合設定範圍和精準度。
該渦輪機具有:一、結構簡單╱零組件少、成本低;二、產品穩定度高,使用壽命長達12萬小時(15年)以上;三、維修需求少:機油更換頻率為每年1次,軸承╱軸封更換頻率為2~3年;四、氣密性佳,採二階段軸封設計;五、低噪音振動等產品特性。另外,節能渦輪與減壓閥並聯配置,不影響原來的蒸汽管路系統,且可將原本由減壓閥降壓的壓力能轉換成電力輸出,達到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節能目的。
發電效益評估
儘管小型節能渦輪廣泛應用於國外工商界,然而,國內卻裹足不前。探究其癥結在於:若要利用國外機組,由於國內尚未建立機組開發、測試、安裝、運轉和維修等能力,僅能全盤委託國外,一則造成機組建置成本昂貴,一則系統分析和維修服務完全受制於他人,相當不便。在經濟效益分析方面,除了基值於機組購置費用、電價費用外,尚受燃料費用和機組每年運轉時數的影響,即與該發電機組蒸汽供應之運轉費用(主要操作成本)呈一次線性的遞增趨勢。
並且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層面而言,100瓩和250瓩發電量的蒸汽節能渦輪機組,其節能貢獻度為每年分別可節省155和384公秉油當量,而根據國內市場分析資料指出,假定100瓩、250瓩發電量機組每年可各裝設100套,則每年可節省53,900公秉油當量,對於節能和抑制溫室氣體排放效果,成效顯著。(作者任職於工研院能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