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油菜花與稻米之爭--能源作物的省思

2007/11/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766

字型:


▓撰文:翁鳳英
▓圖片來源:fairkehr、Tina Kleiber

時序進入9月的德國,馬鈴薯田與甜菜園準備收成,動作快速一致的農機在農田裡執勤,機械化地採收農作物。農田經過冬天休養生息後,明年春天又可見到一片片黃澄澄的油菜花,成長迅速的油菜花是德國目前試驗性的能源作物。

雖然頂著能源作物的美名,油菜花這類作物因為本身提煉原油時相當耗能,因而在代表節能層面上的意義相當有限。雖然如此,西方國家卻鼓勵其他開發中國家大範圍種植能源作物,而為搭上能源列車爭取自身經濟發展的這類國家,竟也盲目地犧牲正常作物,將耕地改種能源作物,導致熱帶雨林面積縮減,加速地球暖化,其他帶來的社會族群的負面影響更是無限擴張中。

在德國部分農田等待冬天來臨後,準備撒下第一把油菜花種子時,因保護亞馬遜河雨林而在2006年,得到環保金像獎的巴西得獎人塔西歐費多沙(Tarcisio Feitosa da Silva)應德國全球行動聯盟(Aktiongeminschaft Solidarische Welt, ASW)之約,風塵僕僕前來德國進行訪問。本文希望綜合費多沙來德參訪時,與各相關環保能源團體進行座談的內容,加上歐盟對於能源作物排擠正常作物的危機處理,呈現部分值得大家關切因能源而引發的其他議題。

消失中的熱帶雨林

以為種植能源作物能解決全球能源短缺的問題,歐美國家在鼓勵其他開發中國家種植能源作物的同時,也正逐漸摧殘熱帶雨林。巴西政府在往後幾年的時間內,已在政策上決定將擴大能源作物如大豆、棕櫚等的種植,分別位於Maranhão、Piauí、Tocantins、Para、Goias和Mato Grosso等地,面積大約為36,000平方公里,相當於臺灣的總面積。

費多沙表示,巴西政府大力推廣能源作物係為確保全球能源作物供應量的穩定性,一旦能源作物市場價格上揚,那麼振興巴西經濟就有了有效良方。然而可惜的是,如同桃花心木事件一樣,巴西政府沒有做到有效的控管,使得這類木材被無情濫伐危及熱帶雨林保護區以及一般農田作物耕地。

作物單一化

放眼望去的一片棕櫚林或大豆田,不是為了民生生計,只為了提煉更多的油源供應使用,作物的單一化,費多沙稱之為「綠色沙漠(Gruene Wueste)」。能源作物驅趕熱帶雨林與正常作物範圍,使得農家必須在原本的耕地上放棄種植咖啡、可可、稻米、豆子、玉米和木薯等食用作物,而改以配合政府政策種植更多的能源作物。

小面積的農田被迫種植能源作物也許不成問題,巴西的問題在於大面積的農地總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當這少數人著手只種植能源作物時,所產生的影響就相當可觀了。

一般農田與能源作物農田的整合

在全球經濟掛帥的浪潮中,阻止能源作物的種植已是不可能的事實,而面對糧食短缺的問題,必須以更積極的方式來整合正常作物農田和能源作物耕地。

雖然面對世界環保團體的壓力,巴西政府建立有衛星監視系統,防止農民燃燒雨林取得耕地,但是總是慢了一步,因為當系統偵測到異樣時,雨林已經開始遭到燃燒破壞了。

因此除了改善監測系統外,費多沙表示應該在種植能源作物的同時,也能保護耕地和雨林,不能完全屈就能源作物。就這個論點而言,他認為西方國家在向其他國家購買能源作物時,也能同時要求保護包括雨林在內的一般森林。

他更進一步指出,想要應用能源作物的專業人士有責任去思考,如何在整合正常作物的耕種面積與能源作物,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降到最低的層次。

將農地還給當地族群

種植能源作物所帶來的影響範圍可能比你我想像的都還要廣大深遠,在經濟利益的引誘下,強占林地種植能源作物在巴西已是常見的情形,所涉及的問題層次擴大至文化與族群的生存問題。

亞馬遜河區域被當地人所稱的「12釐米法」所控制,所謂的「12釐米法」指的是富有的農戶僱用游擊隊以武器強占林地為己有,而使很多當地的居民被迫遷出他們的故鄉,遠離他們的農地,像水上人家的Ribeirinhos即為一例。現在這些族群游離在亞馬遜河流域的各城市邊緣間,生活上困難重重,希望有一天能重回他們的故鄉。

得到環保金像獎的費多沙,對於巴西政府因拼能源經濟而罔顧族群的文化生存空間感到憂心。他所提出的「族群特別保護區(Reservas Extrativistas)」就是希望政府能擔負起責任,保護族群原本的生活空間,對於Ribeirinhos而言也就是森林和河流,讓這些原本受到忽略的族群能夠在一片以專注能源為優先的時代浪潮下,也還仍能保有他們的空間。

能源作物的證照問題

根據聯合國所發表的全球能源作物栽種資料顯示,大部分的能源作物來自於南半球,大規模的能源作物種植危及人類的糧食來源,非但如此,因為栽種能源作物而使用的大量農藥,也使土地品質惡化,進而影響水源。 因此為了因應部分因為種植能源作物而爆發且日漸嚴重的糧食問題,ASW與歐洲著名刊物EcoNexus、Biofuelwatch、Cooperate Europe Observatory等共同發表「阻止作物單一化備忘錄」,希望透過法令的建置,對於進口的能源作物發給證照加諸法律責任。

對此費多沙表示樂觀其成,他認為大家應該要認清我們所吃的肉是從那裡來的,我們每天吃的是石油還是米飯。如果真要種植能源作物也要考慮這些產品並不是來自於受爭議的地區,例如像是小農被驅趕或農地被霸占的地方;或來自於勞力被不當剝削的地方(巴西甘蔗勞工每月的平均薪水為4歐元),因此如果能對進口的能源作物加以認證,將能有效地改善各層面的問題。

另外這份備忘錄也提出開發第二代能源作物的想法,以基因生化技術改良後的能源作物,處理時可以減少褐煤的產生,特殊分解性高的細菌和酵素,使得植物本身的纖維結構能夠以較少的能源即能分化而提煉油源。

結語

翻開德國報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肉類價格將提高。據德國農業部所言,這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而歐盟則對此表示歡迎。肉類漲價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值得注意的因素之一,是進口的飼料因為耕種面積受到能源作物的壓縮而相當範圍地減少,但是所飼養的動物們其食量並未減少,而在人類食用肉類的習性並未改變的前提下,代表飼主必須進口更多更貴的飼料供應,因此漲價勢在必行。其實肉價調漲只是能源短缺引起的危機效應之一,全球各國很難能免於波及;同樣的,就在臺灣的民生物資紛紛調漲之際,是否也能想想這背後所隱含的意義和危機?(作者為本刊駐德國特約記者╱有興趣的讀友可逕行上網查詢:www.asw.net.de)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