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花少錢,也可以追求快樂--因應高油價與高碳排放的生活態度

2008/06/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727

字型:


■撰文:廖惠珠
■攝影:何佩芬

全球油價不斷飆漲,隨著油價的漲勢,物價也漲的令一般民眾大喊「吃不消」。筆者瞭解高物價對一般民眾的生活壓力,在此特別提出一些看法,指出改變生活型態的必要性,並與大家分享花少錢求快樂的生活方式。

20世紀生活型態的後遺症

20世紀初期經濟學家面臨供給過剩問題,當時凱恩斯提出消費刺激需求以消化過多的生產物資,從此開啟人類經濟飛漲的世紀。由美國帶動的消費型態包括:四通八達的馬路、用後即丟的餐盒與餐具、充斥消費市場的小孩玩具、隨時尚流行不斷替換的服飾、家具或房車。凡此種種消費,美其名是消費促進所得,但卻更加速自然資源的消耗,也製造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

地球上許多人口享受充裕的物資,過著優裕的生活,但蘊藏於地底幾10億年的重要資源也被過度開發,快速枯竭。以能源而言,雖然科技進步讓科學家一再突破困境,而得以在過去人們所無法開發之極寒北極圈與幾千公尺深海下開採各項能源,但卻也帶來更全面性的環境破壞。除了能源開發外,能源使用時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更帶來氣候變遷所產生的災難。

人們在享受電力所帶來方便與舒適的環境時,已悄悄的累積不少環境破壞因素。尤其,20世紀末,金磚四國崛起後仍仿效此一美式消費模式。可想而知,金磚四國的中國大陸有14億人口,印度10億人口若都採取此一生活方式,地球的自然資源將更加速耗竭、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將更難抑制。很顯然,在永續發展的考量下,此一生活型態實有必要改變。

其實快樂只需一點點

筆者的一位學生畢業在即時突然很恐慌,深入探究,方知他擔心畢業後就職所領3萬多的薪水不夠花。筆者請他好好計算一下應有的開銷,租屋、應酬、交通與置裝費等,算算每月就需花費3萬多,若萬一生病就開天窗。筆者提醒他初期可住家裡,儘量在家吃早、晚餐甚或帶便當,除了省錢還可與父母多些互動,贏得孝順之名;另外去除一些不必要應酬,再找個務實一點有工作的女友,如此算算,每月開銷可降至6、7千元。每月再孝敬父母5千元,仍可節餘2萬多元。配合適當的理財,幾年後就可買間郊區的小套房。

其實快樂只需一點點。筆者住淡水,假日搭捷運時,常見全家大小集體出遊的畫面。台北居民,算算全家4口不到1千元(400元來回交通費、中晚餐加飲料少於600元)就可觀看紅樹林、看潮蟹、彈塗魚、逛老街,沿路走至漁人碼頭,走走帆船橋,再坐在木頭台階觀賞夕照,最後再搭接駁車回捷運站。筆者走過不少國家,我們淡水漁人碼頭絕對不輸一些國際知名景點。一家4口何必花幾10萬出國旅遊,1千元就可欣賞美景了,心態絕對是快樂的根本。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畫面就是,一群身處戰火連綿的非洲小男生,踢著汽水瓶蓋,卻玩的笑容璀璨,原來一個小小的瓶蓋就可帶來許多的快樂,如果每個人都只需一點點,社會就不需耗費許多自然資源,二氧化碳排放也會大幅減少。

在慢中體會了更多

20世紀在經濟效率與自由競爭的追求下,人們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高度自由競爭的結果,使得大家習慣快動作,能以最快速度解決任何人事物相關問題的人才是優勝者。因此大家都努力快速的創造出財富,才能帶給人們更高的經濟成長率,帶來更富裕的生活。

然而,「快」並不一定是好的。第一次體會到「快,讓人失去更多」的道理是在幾年前由漢堡搭高鐵往柏林的途中。那趟旅程是筆者第二次造訪德國,原擬在高鐵上回味印象中美麗的歐洲田園風光,卻因時速300公里的高鐵讓人所見盡是倏然飛逝的樹林,不僅看不見印象中的美景,只覺眼壓很高很不舒服,只好拉起窗簾冥想記憶中的美景,懊惱中發誓,下回來德國再也不搭高鐵。

最近因油價上漲,筆者也開始盡量多走路或搭公車,雖然多花點時間,但也因而更體會人生百態,走在垃圾充斥的路上,看著搶搭公車的上班族;聽到細數錢不夠花的主婦對話;聞到龍山寺遊民們久未淋浴的遊民味;再碰撞到衣衫襤褸的民眾,赫然發現自己與人生百態的疏離,不禁汗顏自己常給政府一些建言,也經常叨唸著淡大學子們,但若無法體會一般人生活中的無力感與無奈,又怎能提出真正有益民生之建言。沒想到,因為走得慢,反而體會了更多。在慢中或許無法趕緊回家多讀研究報告,但卻因而體會並看到一些過去不曾看見的人事物,這些更切合一般人的困擾或許才是政府施政的重點,若非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恐怕再怎麼苦讀報告,也永遠體會不出來。

野人獻曝的聯想

年輕時讀到野人獻曝的典故之際,覺得怎麼會有那麼不識相的人,女士們撐洋傘遮陽都已嫌不足,還去曬什麼太陽,直到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讀書時,方才發現,原來身居北國日照不足的人曬太陽乃是一大享受,每到春季雪溶後,校園盡是一堆堆爭相日曬、處處橫躺的人群,一些看似離譜的點子,若換個場景或許會躍升為絕妙的建言。其實,時空背景的轉換也正是人們應該改變慣有思考模式的時候,對身處台灣的我們,或許可想想,當住到北國時,曬太陽就是一種享受;那麼當油價很貴且應努力減排時,或許多走路、多搭公車也可能獲取不少額外的享受,起碼可以省些油錢,多走路可多賺點健康,少排放二氧化碳可降低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難,至於改搭公車或多走路所額外耗費的時間就少點應酬,不僅可多出時間還可節省開銷。

經濟學家的憂慮

學經濟的人雖然怕通貨膨脹(物價持續上揚),但更怕通貨緊縮(物價持續下跌),只因通貨緊縮時,百業蕭條失業率高,人們苦不堪言,筆者盼大家省吃儉用、少消費的建議固然可節約自然資源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卻也很可能帶來通貨緊縮的後遺症,人人都少消費,那麼東西賣到哪裡去?沒收入老闆就解聘員工,若真產生此通貨緊縮,人們生活會更苦,因此筆者在此斗膽建議,政府應備有失業人力吸納處,例如,之前筆者建議政府可多於平地種樹、多設些國家公園,如此就可多聘失業員工。或許薪水不高但天天呼吸新鮮空氣,且可安身立命,應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最近筆者因多走路就發現台灣馬路到處是垃圾,建議政府也可吸納各地失業人口,讓這些失業者當個環保尖兵,每人各自負責幾條巷道,除隨時清掃外,亦需負責檢舉隨意亂丟垃圾的民眾。如此,不僅這些人可找到工作,大眾也可享受較乾淨整潔的環境。

結語

高油價所帶動之高能源價格,以及高碳排放所產生氣候變遷所帶來之各種災難,乃刻不容緩的能源議題,必須儘速解決。解決的方法很多,但根本的能源需求若仍不斷的成長,則目前的許多解決方案,不僅成本過大,且會產生一堆後遺症。前者如碳捕捉雖可解決傳統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碳排放的問題,但卻將墊高目前已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後者如風力發電雖無碳排放問題,但卻會產生噪音、影響鳥類,而大型離岸風力發電場甚至會干擾雷達、擾亂鯨群的生存。

簡言之,目前既有之能源,無論是煤、油氣等傳統能源或各式各樣之再生能源都會破壞環境,因此人們若欲減少能源對環境的破壞,最佳的方法就是節能、省能。節省能源,除了隨時養成關燈、省電的習慣外,更可藉由上述生活型式與態度的改變以達更全面之節能。心念一轉,那麼正確的節能態度,不僅不會帶來生活的不方便,反而可增加許多意想不到之收穫與快樂。(作者為淡江大學經濟系主任)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