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最新上線 熱門點閱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 近期報導
:::

減緩使用化石燃料的負擔--研發中火力電廠碳捕捉技術

2008/07/05 經濟部能源局 點閱人次: 926

字型:


▓撰文:陳 芃

當「減碳」已成為量販店廣告中的主要訴求,代表大多數民眾對於環境變遷已有所體認,更在經濟面的擠壓之下,促使消費型態做出了改變。能資源與環境情勢的緊迫,雖然衝擊了全球經濟,但也開創出不同的商機,驅使新科技的起動、發展與落實。

今日環繞在身邊的環境類議題,幾乎都與「碳」脫離不了關係,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成為大眾不願意、卻又擺脫不掉的陰影。2006年全球40%以上的二氧化碳(CO2)排放來自於火力電廠,這類電廠以燃燒煤炭、燃料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轉換電力。根據CARMA(Carbon Monitoring for Action)監測全球5萬座火力電廠排放CO2資料顯示,排名第1的美國,火力發電年度CO2排放達27.9億公噸,占美國CO2年總排放量約40%;緊追在後的中國大陸,預估馬上將超越美國成為第1,同時其對於化石能源的倚賴程度,在前10大中排名第3,僅次於南非與澳洲。然而,南非與澳洲均為大量產煤的國家,使用自家低成本的煤炭,為此類資源型國家化石能源發電比例頗高的主因。

整體來看,如果全球減碳工作以「抓大頭」的概念執行,美國應負擔最大的責任;以部門別來看,美國的火力發電業則是第1個需要被檢討的目標。就區域來看,亞洲地區無疑是麻煩最大的地方,前10大火力電廠排放國家中,亞洲就占了5位(中國大陸、俄羅斯、印度、日本、南韓,其中CARMA將俄羅斯列於亞洲),而2至5名更是全部集中在亞洲。

經濟是捕碳的優先考量

在量足、穩定且廉價替代能源出現之前,停用火力電廠無異是天方夜譚,在等待新能源技術成熟的期間內,設法降低火力電廠的CO2排放顯得較為可行。由火力電廠的排放中捕捉CO2,依照燃料與系統的不同,每公噸可能花費15~75美元不等。依照現行排放水準,美國發電業如要降低10%,也就是2.79億公噸的CO2排放,以每公噸15美元的最低成本來計算,年度就必須花費41.85億美元。

這筆巨大的金額,是以最樂觀的方式估計而得,事實上並不可能以如此低的成本水準來處理每座電廠的排放量。同時,此數字還不包括後續處理捕捉到的碳、運輸與封存的成本,以及各式風險處理、保險等衍生的費用。加入上述的成本後,美國火力電廠若想捕捉10%的CO2,每年百億美元的花費應該只是保守估計。在沒有政府法令強制規範與經濟面的配套之下,很難推動如此龐大金額的計畫。

把焦點轉到亞洲,相同的排放問題,在經濟面卻有著更嚴峻的挑戰。中國大陸先是成為原油淨進口國,後適逢油價大漲,原本要調控使用的煤炭,成為快速滿足國內能源需求的最佳選項。在能源與原物料價格高漲的時代,基礎電價攸關平抑物價與出口競爭力,因減碳而來的額外成本,優先順序恐怕遠落在上述功能之後,預期將無法真正落實火力電廠的減碳工作。 亞洲組成多為開發中國家,人口密集,未來能源需求成長高,對物價波動的耐受度卻相對偏低。基於上述原因,推動火力電廠CO2減量與封存工作,如需相當成本與先進技術層次,在亞洲能成局的機會看來不高,對全球最大CO2排放地區來說,唯有更低成本火力電廠CO2捕捉技術,才能應用於現實的情況之中。

捕碳、儲藏一次完成

減少火力發電的CO2排放,最簡單的想法就是在煙囪裡把CO2都攔截下來,這項技術發展已久,但是問題主要在於效率與成本。上文模擬的部分已說明現行技術捕捉每公噸CO2需要15~75美元;另一方面,根據美國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的模擬,如燃煤電廠以現有技術捕捉與壓縮CO2,過程中必須耗費大量能源,可能將占電廠總發電量的15~20%。也因如此,如果利用現行技術處理CO2,電廠的生產成本可能會增加80~90%。相關的調查結果均顯示,大型固定CO2排放源回收碳需要耗費極大成本與能源,經濟效益仍差。

為此,可以吸附、大量儲存CO2的材料,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重點。美國加州大學近日研製出一種新材料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ZIFs),利用沸石與咪唑類組成具有多孔性的材料,內部表面積極大,在1公克重ZIFs中,包含了2,000平方公尺的表面積,同時具有選擇分子大小與形狀的能力。在0℃和常壓下,1公升ZIFs理論上可儲存82.6公升的CO2。

在目前已開發出數十種的ZIFs晶體中,有幾項晶體對於CO2有極高的選擇性。該團隊使用CO2與CO混合、CO2與N2混合的兩種氣流,在流過ZIFs晶體之後,這項新材料會選擇性的將CO2攔下,讓其它氣體通過。研究結果顯示,ZIFs材料比目前最先進的處理技術多出5倍以上的CO2儲存量,非常看好應用於火力電廠的排放之上。同時,ZIFs材料可將已吸附的CO2固化,且具相當的穩定性,此舉也將解決在捕捉CO2後產生的運輸與封存成本,並降低封存CO2可能帶來的風險。

薄膜與碳的再利用技術

對於攔截CO2,韓國漢陽大學有另一種思維。該校研究團隊近日研發出一種薄膜,可以攔阻CO2通過,但可讓N2、沼氣等自由通過。此種膜材主要使用熱處理後的聚酰亞胺,其特性是可迅速過濾大量CO2,性能較現行的醋酸纖維薄膜更佳,若能研製成功,將可應用於固定式排放源,如火力電廠等。

雖然目前在市場上仍未明顯看見此類過濾CO2材料的需求,但韓國政府仍將其列入國家研發計畫之中,係因看中其對於溫室氣體減量的應用潛力。同時,這項計畫也正朝向後續的CO2固化與壓縮技術前進,希望能以薄膜為基礎,進而設計出完整的解決方案。

既然已有許多方法可以收集煙囪裡排放的CO2,何不將其轉換成更有效率的副產品再銷售,不但有額外的收入,更能免除後端產生的處理費用。美國Skyonic提出所謂SkyMine的系統,將煙囪內的CO2透過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氫鈉,就可製造出食用級的發酵粉,並且將煙囪中90%的CO2做更有效率的利用。不過,這套裝置仍須額外使用能源,目前設計將以工廠產生的廢熱推動。

Skyonic宣稱SkyMine能取代現行價值4億美元的CO2回收環保裝置,同時生產出的副產品(主要是碳酸氫鈉,另外可能有氯與氫)可以再次銷售。由於碳酸氫鈉是固體,即使沒有市場,在後續處理上也較CO2容易的多,可以直接儲存於容器中;而利用廢棄礦坑掩埋,也無須高壓、特殊地質等限制。此外,有此裝置的廠商,每年也將能省下一大筆CO2排放稅(美國)。目前SkyMine仍在研發中,預計2009年將付諸實行,其裝置能源耗用的多寡,與廢熱是否能夠成功轉換成能源,而無須額外增加能源費用,是SkyMine是否可行的觀察重點。

天然氣加氫減碳

天然氣電廠的CO2排放較燃煤與燃油電廠為低,但無可避免的仍有相當的排放量,隨著天然氣電廠的增加,從前端的燃料解決碳的問題,比從末端的排放來捕捉CO2更有效率。如果能降低天然氣中碳的含量,並且加入氫,將使天然氣電廠更為乾淨,同時效率更高。

加拿大Atlantic Hydrogen公司針對此點,開發一種將天然氣除碳的技術CarbonSaver,其利用一組低能源消耗的的低溫電漿反應器,將天然氣中的碳和氫分離,並將碳以固體型態移除,氫則再送回天然氣之中,最後得到氫含量達到15~20%的天然氣,稱為富氫天然氣(Hydrogen-enriched Natural Gas)。各式內燃機如使用富氫天然氣,將能降低NOx排放50~60%,CO2排放則可降低7%。

目前加拿大政府對此技術深感興趣,由Atlantic Hydrogen與加國最大的天然氣公司Enbridge Gas展開合作示範計畫。在理論上,CarbonSaver可以安裝在天然氣輸送的路徑中,如加壓分配站等網絡設施,使得客戶能有更乾淨、效率更高的天然氣使用。此外,被移除的固態碳,則可埋存於土地中,或是利用其做為碳粉匣、複合材料等的原料。目前CarbonSaver將進行天然氣汽車的實驗,並擴大規模,提供大型天然氣發電廠使用。

腳步必須加快

部分科學家提出警告,溫室氣體必須在2015年之前得到控制,否則地球暖化將會難以收拾。觀察目前新能源的技術進展,根據日本經產省的報告,最快在2025年,太陽能光電可以達到供給日本30%電力的目標;而被視為一次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核融合技術發電,最快則在2040年才能商轉。這些技術發展的時程,均無法解決2015年之前的問題,也使得現階段正發展的減碳方案,成為解決(抑制)溫室效應的主要對策。

前文所述的技術研發,僅是解決CO2排放問題中的幾個案例。在溫室效應的衝擊之下,人類仍無法放棄使用化石燃料,然而在政策上,使用者付費制度已開始落實,使得「捕碳」帶來的商機愈發清晰。除研究單位實驗室中的理論探討外,越來越多公司已經直接投入,並將想法付諸商品化。這股態勢,頗讓人聯想到上個世紀末的「.com」熱潮。不同的是,這些研發的目標更為具體,亦即為了冷卻人們唯一的生存環境;而更快速、更低成本的研發成果,則將是決勝於此領域的必要條件。(作者任職於工研院材化所)


文章分類 焦點精選
活動快訊
能源FAQ
能源E觀點

網站選單 關於能源報導 全文搜尋 聯絡我們 友站連結 FB粉絲專頁 網站導覽 經濟部圖文懶人包